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回复: 0

落月2453天!嫦娥三号“退役”后再获新成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今天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退役”后的嫦娥三号再获新成果: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三号低频雷达浅层数据,推测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轻的爱拉托逊纪熔岩流具有多期性,并对一些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截至2020年9月1日,嫦娥三号已落月2453天,现处于“退役”状态即长期管理阶段,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下面两张图为嫦娥三号和玉兔号互拍图。






此次嫦娥三号探测数据最新研究成果,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悦锋、朱培民和肖龙联合长江大学、宁波财经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者共同完成。


此前研究认为,雨海北部年轻的爱拉托逊纪月海物质(Em)仅仅由一期厚熔岩流形成。近些年,通过摄影测量、陨石坑大小频率分布以及陨石坑穿透深度等方法,科研人员发现雨海北部Em厚度变化较大,推测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不可见的熔岩流。


此次研究,科研人员在10~40米的深度范围内发现了水平向的连续性强能量反射,与50多米深的雨海纪顶层反射较为类似。科研人员将雷达数据沿测线重新投影,再根据强弱反射可以识别出层状界面,表明在嫦娥三号着陆区下面应该存在多层爱拉托逊纪火山岩。




科研人员估算出探测区域内所有Em层的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它们厚度平均值约为8到12米,与雨海南部年轻Em单元熔岩流剖面厚度接近。这些厚度值也与某些天坑壁上保留的沉积物厚度相一致。由此,科研人员推测位于雨海北部第一期爱拉托逊纪熔岩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期薄熔岩流。


根据曲剖面空间变化趋势,科研人员建立了带有充填方向的年轻月海玄武岩三维演化模型。此外,月海玄武岩填充方向也可能影响皱脊的发育,例如,位于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皱脊发育不明显,但是在其南部和北部地区,由于是顺着熔岩流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形成相同走向的皱脊。


来自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今天的消息称,科学探索是一项严谨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认知——再认知”的过程。目前,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分别在月球正面和背面开展科学探测工作,两者遥相呼应,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持续作出新的贡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3 22:56 , Processed in 0.0339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