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回复: 0

南海科考日志:下潜到海底4000米是什么体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7: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2日 星期天 晴 29摄氏度 浪高2级


今天对我来说是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天——我的第一次深海深潜。


下潜时长一般9小时左右,要保证这段时间内状态最佳。船上“老潜”很多,向他们请教可以获得不少经验,总结起来有三条:提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吃辛辣的东西;当天早饭要吃,但要少吃,少喝水;前一天晚上早点休息。


我从前天开始控制饮食,昨晚开始少喝水。昨天晚上已经把要收拾的东西都准备好,一些非电子部件也已拿到舱内固定。我几乎一夜没睡。今早很早起来收拾完毕,与潜航员一起把潜器右舷的灯装上偏振片,随后早饭喝了两口稀饭,又回房刷了牙,去实验室清点了要带进舱的物件,7点20分上洗手间,然后进舱。




7点25分,准时关上舱门,推到甲板。到了起吊点,最后一次检查,拆掉固定件,拔掉抛载插销,装好吊装插销和拖曳缆挂钩。吊装机起吊,潜器悬在半空,在船尾的首席给我们拍照,向我们挥手。之后A架把潜器往船尾外移动,吊装机下放、入水,拖曳缆拖住潜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时正好7点55分,非常准时。


潜器里面有些热,可以听见蛙人上潜器拔掉吊装插销和松开拖曳缆挂钩的声音。“探索一号”巨大的螺旋桨在不远处旋转,潜器前窗可见到大大小小的气泡往上飘。潜器主驾向控制台汇报潜器状态,申请下潜。


8点整,准时下潜。下潜过程简单、安静。潜器灯全关,据说是为了避免大型动物的碰撞(按科学家要求也可以开)。周围慢慢变黑、变冷。窗外有发光的点或线状微小动物、水母从窗口向上划过,有些还会随着潜器运动一段距离。


潜航员有两名——主驾和副驾,伴随着潜航员与控制台之间的通信,我们下潜到4300米深的A点,比计划提前了20分钟。潜器坐底以后,扬起大片烟尘,我赶紧准备相机开始拍摄。虽然演练过无数遍,到了那会儿还真有点手忙脚乱。扬尘散开以后,我们开始执行计划中的采底泥等工作。


10点20分,按计划我们要上浮一段距离,航行一个小时到达B点。水中悬浮颗粒物非常多,相机一直在稳定地工作,记录了路上的很多场景。透过主窗,可以看到近处的海水发黄、远处的海水发绿、更远处的海水发蓝。时不时有小动物在窗前划过,一只虾在窗口附近跳舞。我趴在最近的右舷窗口观察海底景致。海底有很多中心呈放射状的白色痕迹,大小不一、分布很广。潜航员介绍,那是海胆这类动物在巢附近活动的痕迹。


到达B点,约4000米深,我们又取了一些样品,之后可以近底观察。这时,虾、海参、鱼更多了,我们拍了不少照片。手机从舱内往外拍效果不好,潜器舱外前、侧、后、底部都有高清相机,照片质量高很多倍,不过按规定图片暂时需要保密。海水中的颗粒物很丰富,有大有小,浓度很高。


路上采了些样品,不知不觉到了C点,主要目的是采岩石。此处岩石大多发黑、生根,很难用机械手抓下来,试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行。


于是我们往D点去,本来计划沿着山脊走,考虑到采岩石,我们改走山坡边,遇到看似松散的石头,就去敲敲试试。山坡上有从上往下的小沟,还有很多白色的突起,我刚开始以为是石头,用机械手抓起来才发现是白泥。


两位潜航员非常尽心尽力,只是没有遇到松散的岩石,我有点不甘心,便怂恿潜航员用机械手去抓一下试试。听到一声闷响,吓了我一跳,只见机械手死死抓着石头,然而没有取下来。我问副驾李老师怎么回事,他说这是潜器触底的声音。我赶紧让他们暂停,不冒险了,安全第一。


15点15分,准时抛载上浮。我继续开着偏振相机,观察窗外颗粒物随深度的变化。16点45分,潜器准时露出水面。




我在后甲板出舱,据说这是很高的礼遇。我接受了泼水礼,船长、首席谢老师、马辉老师、小麦都为我泼水,围观的队友欢呼起来。我赶紧回去洗澡,样品都按此前的约定,大家各自接收、处理。




总的来说,第一次深潜时间很紧张,幸好两位潜航员鼎力相助。此次下潜,收获3只海参、6管底泥、2瓶水,带给杜老师和我自己一批数据。另外,我亲眼见到了很多海洋现象,对潜器的光学组件有了更多了解。不虚此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3 05:52 , Processed in 0.0336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