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回复: 0

我国学者新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7: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然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


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产生可以将机体多处肌肉收缩反应紧急调动起来,保护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眼睛与后颈部,也为进一步的防御反应比如躲避、逃跑等做好准备。惊跳反射是一种重要的本能防御行为,但是控制惊跳反射的基本神经环路尚不清楚。


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声音诱发惊跳反射时,位于哺乳动物脑干的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及化学遗传手段,发现特异性“激活神经元”可以诱发小鼠出现弹跳表现,颈部及后肢肌肉也能同步记录到肌电活动,这是典型的惊跳反射行为。而特异性“抑制神经元”则可以抑制小鼠产生惊跳反射,并且不会影响运动协调、步态、感知觉等其他行为。


随后,课题组通过病毒示踪的方式,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耳蜗核的兴奋性投射,并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直接突触联系。他们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完成了对颈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该研究论文。(记者徐海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1 19:57 , Processed in 0.0332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