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回复: 0

研究揭示伴侣进化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配对还是成组,灵长类动物社会系统的成功也可能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提供洞见。
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灵长类社会是如何进化的,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它们之间的转变。研究结果表明,从独居到群居的进化通常是从结对生活开始的。因此,结对生活是群体生活的基础,在社会制度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科学进展》。
研究负责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助理教授Luca Pozzi认为,在进化过程中,物种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适应是社会行为的改变。大约一半灵长类动物是群居的,1/3是成对的,其余为独居。
研究人员分析了362个灵长类物种的遗传数据并作了行为观察,以弄清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复杂性的进化、发生了多少变化,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
Pozzi说:“在哺乳动物社会系统的进化过程中,夫妻生活代表了一个进化之谜,因为如果雄性不与一个固定的雌性结合,它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繁殖率。”
生物学家仍在努力寻找成对生活对雄性的好处。乍一看,目前关于夫妻生活发展的两个假说——女性分配假说和父亲关怀假说——似乎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假说可能是互补的。最初,人们认为栖息地的生态变化导致了雌性动物在空间上的分离,而独居的雄性动物之前有几只雌性动物生活在它们的领地上,后来只能接触到一只雌性动物。父爱的形成反过来又增加了后代的生存概率,从而加强了配对生活。
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允许有血缘关系的雌性在附近生活,进一步过渡到群居生活是可能的。然后可以允许一个或多个雄性加入。
然而,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并不能解释人类在更大的社会单位中所特有的这种结对关系,因为人类最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是独居的。尽管如此,父方关怀的优势也可能导致在人类中配对方式的巩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8 04:58 , Processed in 0.0370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