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2|回复: 0

李家春:“没有辜负两位先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辜负郭先生和李先生。”得知自己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育基金会颁发的“李佩教学名师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感慨万千。


他今年81岁了,“到了我这个年纪,对待荣誉本应淡定。可是这个奖,不一样”。


因为他是著名力学家郭永怀的学生,而李佩正是郭永怀的夫人,也是他曾经的英语老师。在他们师生之间,有一份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沉甸甸的嘱托。


先生做到的,我要身体力行


1962年,李家春来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很幸运,他的导师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科学家。


在此之前,他从未见过世界知名专家,心中难免忐忑。


初次见面,看起来很严肃的郭先生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他对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说:“我们回国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尽管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千斤重担,郭永怀却丝毫不曾忽视教书育人的工作。


他为中科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学生讲《流体力学》,还与钱学森携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化学物理系,并授课。


他精心编写的《边界层理论》讲义出版后,成为我国流体力学的经典教材。


郭永怀是人格伟岸的一代大家,他的夫人李佩也令人尊崇。这位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伟大女性,把一生献给了语言教学事业。


她不仅给研究生上英语课,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国科大请来了当时极为罕见的外教。


为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为李政道发起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出考题。


81岁那年,她还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600多场讲座的主讲人都是各个领域名副其实的大咖。


在天上,有两颗编号相连的小行星,一颗叫“郭永怀星”,一颗叫“李佩星”,见证着这对科教伉俪。


如果说人生得遇一位名师已是万幸,那么李家春的幸运就是双倍的——“郭先生是我的学业导师,李先生是我的英文老师。”


幸运的人就要承担幸运的责任。他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总是把两位先生的言传身教放在心上,不断提醒自己,该做怎样的科研,又该做怎样的教育。“先生做到的,我要身体力行。”


郭先生怎么培养我们,我就怎么培养学生


1980年,李家春第一次走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讲台,从此也成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老师。


40年间,他站的教室,从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简陋的小板房变成了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敞亮的大阶梯教室;他用的教材,从手刻钢板、油墨印制的讲义变成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他写的板书,从黑板上的粉笔字变成了白板上的油笔字;年过花甲,他又自己制作PPT课件,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大势。


他讲《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一讲就是40年,从未间断。讲着讲着,他发现许多研究生不能融会贯通,其数学知识难以适应前沿研究的需要。


于是他又开设了《高等应用数学方法》,着重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全貌,因为科学与工程中的数学方法和近代数学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涉足领域前沿、发展创新思维。得知有学生将课上学到的方法直接用于科学研究,他感到非常欣慰。


后来,他还给资环学院学生讲《环境流体力学》,希望培养更多交叉学科人才。2017年,他又走进本科生课堂,主讲别具一格的专业必修课《工程科学概论》。


在科教融合的国科大,“老师”等于教师加导师。他一面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春苗,一面在自己的课题组里浇灌桃李。


“我指导学生的方式,就是从郭先生那里学来的——先充实基础,再参加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年郭永怀门下荟萃了各个名校的高材生,有的数理基础好,有的工程应用强。


但郭永怀并不急着让他们立刻参与研究课题,而是先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深化扩充知识、精读经典著作、查阅最新文献、参加前沿论坛,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基础夯实了,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事半功倍。“这样的训练,让我后来能适应多个领域的研究,受益终生。”李家春说。


“一个研究生在20到30岁之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来到我门下求学,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这是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李家春特别重视论文选题,往往先从一个重要课题中提炼出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禀赋进行安排。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做一个科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作为导师,既要开发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也要指点他克服困难的途径,全流程关注论文进展与撰写。”


他解释道,“由于论文和课题结合,等学生们的论文都做完,导师的课题也完成了,这样才是双赢。很多情况下,学生还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耕耘,并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如今李家春门下早已桃李成蹊,他的课题组和课堂里走出了多位院士和众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钱学森之问”,一辈辈探索下去


自1998年以来,李家春在力学所历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每年思政教育活动上,他常把李佩先生请来,与在座的青年学子交流。


她除了鼓励年轻人外,最常做的就是给所里的研究生工作“挑刺儿”: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怎样怎样改进。李家春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对相关工作愈加谨慎细致。


李家春十分关注教学动态。“我当院长后,听说一到春季学期,学生们就‘放羊’了!”经过调研,他发现硕士生第一学年要修30个学分,学生常常在秋季学期突击20多个学分,所以到了春季学期就无所事事。


相比之下,后两年的硕士论文写作时间却显得捉襟见肘。


“学生有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肯定会影响论文质量。”针对这种现象,他在国科大工学院安排教师团队开设一门春季必修课《文献阅读》。


要求各位导师提前确定学生的论文题目,提供5~10篇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再调研15~20篇文献,最后写成综述报告。


“这篇综述报告一写好,就是他未来论文的绪论初稿。学生对课题背景有了充分了解,回所马上就能开展工作,也为深入研究和撰写论文留出了时间。”


李家春抓教育依靠制度,严格考核,有时候甚至有点“得罪”学生,但他义无反顾,“我是希望为国家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这些年来,国科大工学院的本科教育在科教融合、课程体系、导师制度、实践环节、激励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学生对工程科学兴趣愈加浓厚,其中不乏优秀者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获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优质论文。


“我们在探索什么?探索‘钱学森之问’。”李家春说,“钱先生、郭先生是一生的挚友,他们一生也都在思索着人才培养问题。李先生在她生命的最后10年,也一直思考钱学森的科学教育思想。到我们这一辈,不敢说回答钱先生的问题,只能说探索。但我想一辈辈探索下去,总会有给出答案、拿出成绩的那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17:00 , Processed in 0.0343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