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回复: 0

马峙英:“棉花马”实至名归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3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马峙英从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手中接过了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


记者初识马峙英教授是因为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他曾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聘为河北“国家粮丰工程”课题首席专家。关注到他研究的重点是棉花,在若干年后加微信时发现他微信名也取为“棉花马”。


大红的突出贡献奖证书,证明“棉花马”,他实至名归!




30多年来,马峙英主持育成抗病优质高产系列棉花品种17个,获发明专利24项,创建了河北平原粮棉节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


攻“癌症”同步丰产:为重大生产需求提供新品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和农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彰显人生价值。”这是马峙英的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在全国几个主要产棉区大肆流行,河北省80%的棉田受到病害威胁。


“就像人体血管内部出现了疾病,这时候你在皮肤上抹点药,是治不好病的。”马峙英说,棉花一旦发生黄萎病,挂满棉桃的叶子会变黄脱落甚至枯死。他把棉花抗病育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当时,要攻克这一难题,绝非易事。


“为了农民,再大的困难,咱也得蹚出一条路来!”马峙英带领棉花抗病育种团队,进行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攻关,誓把抗病品种培育出来。他们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多个棉区进行病田考察取样、走访并请教专家、细化研究方案,几乎把自己“种”在了棉田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峙英团队研究发现了落叶型菌系、棉花品种抗病类型以及新的抗性遗传方式,创新了黄萎病抗性鉴定和选择技术,育成审定一系列抗病新品种,实现抗病丰产优质同步改良和突破。


农大棉6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农大601实现枯、黄萎病“双抗”新突破,入选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重大转化成果,是2015年全国推广面积十大品种。农大棉7号、8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农大棉9号入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新品种产业化重大项目。农大棉7号是2012年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发布重大育种成果“主要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品种”,7号、8号共11次位居全国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前十排行榜。




从“海选”走向“定制”:为高质高效育种提供新支撑


2018年5月,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的一篇关于棉花的科研论文,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热烈反响。


“这是一项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性状遗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对优良新品种精准设计和选择,使未来棉花育种从‘海选’走向‘定制’,被评为‘2019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马峙英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省芬介绍。


为了不断提高棉花育种质量和效率,马峙英把目光转向更为先进的基因组设计育种,即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基因,这是我国赶超国外育种4.0的重要基础。


从2012年开始的两千多个日夜里,马峙英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从中国棉花种质资源库6000多份陆地棉中筛选出的419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找出366万个单核苷酸变异,田间鉴定获得纤维长度、强度等13个性状20多万个表型数据,发现了7383个品质、产量遗传位点和4820个基因。




马峙英团队还首次构建了海岛棉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和大规模测序cDNA文库,发掘了一批参与抗病的重要基因,找到一批品质、产量、耐盐性状分子标记,为棉花品质和产量协同改良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峙英团队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14:02 , Processed in 0.0420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