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0|回复: 0

周永茂回忆彭士禄:值得追寻的时代“巨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3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3月22日12时36分,彭士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是彭士禄在曾经的同学、下属与好友,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周永茂心中的形象。


近日,周永茂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专访,回忆相识60多年的种种经历,讲述他记忆中的彭士禄。


山坳中“论证”出首个基地


1956年10月,根据中苏《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钱三强率领39名科技人员组成“热工实习团”赴苏联学习,周永茂就是其中一员。


而此前已在苏联留学的彭士禄响应国家决定也转学到莫斯科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与周永茂一同被分到了莫斯科动力学院开设的“核能动力进修班”学习。


“彭士禄的俄语基础好,那时他经常帮我们辅导功课。”周永茂说,也就在那时,两人相识,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58年,周永茂与彭士禄先后回国参加首艘核潜艇设计工作。1960年,彭士禄作为总负责人回到原子能研究所“重启”此前暂停的核潜艇设计建造工作,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要建造水下核潜艇,第一步怎么办?当时,他们没有图纸资料、没有专家指导、没有经验,甚至连真正水下核潜艇的样子都不清楚。


“我们必须先在陆地上建设一个大小、形状、参数跟水下一模一样的核潜艇,一旦出问题,在陆地上比较容易处理。另外,让官兵事先学会各种操作,完全熟悉后再下海,大大降低试航风险。”周永茂引述了当时的讨论共识。


然而,在哪里开展陆上核潜艇设计建造研究?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领导们持有不同意见,争论不休,迟迟未有定论。


彭士禄认同并看好上级推荐的四川省峨眉山地区,这里保护性、隐蔽性好,但有专家领导认为这里阴冷潮湿,且大气扩散条件不好,并不适合核反应堆试验。当时,彭士禄想到,为什么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附近却能建设核反应堆?扩散条件好与不好必须用数据说话。


为此,他邀请北京市气象台专家前往四川省,在大山深处开展历时3个月的大气扩散实验,取得了第一批监测数据,并论证了该地建设反应堆的可行性。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在此落地。


“彭士禄总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2020年,周永茂专程前往该地参观时,看到彭士禄工作和居住之所,是在一个山包上搭了一个棚,里面只放了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背包。“当时,只有彭士禄和几位年轻人在那里,展开了建堆的气候、地质、水文等基本资料的调研,特别辛苦。”


如今,该反应堆早已拆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士禄默默耕耘、开荒拓路的精神也深深烙刻在了后辈的心中。


敢于在众说纷纭时“拍板定案”


彭士禄有“彭大胆”“彭拍板”的称号,不迷信领导、权威,在众说纷纭时敢于“拍板定案”。


周永茂至今仍记得彭士禄曾在争论堆芯燃料元件安全系数时的大胆拍板。当时,周永茂负责元件设计,安全系数与材料、水温、流速、功率等参数密切相关。


周永茂说:“没有实验,不可能确定这些参数,但我们都没有经验,没人会做实验,只能靠计算。燃料元件各个方面的专家都计算了各自的安全系数,且都是往最大系数算。”然而,这导致元件壁温大大提升,远超过美国核动力商船的同类数据,必须砍掉一些过大的偏离数值。


无法定案的周永茂找到领导彭士禄,彭士禄酌定修改、拍板签字。“既然谁都没看过,当未知数很大时,数据不一定往大偏,有些可以往小偏。”尽管方案已定,但当时的技术人员都还顾虑重重。


后来,周永茂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他用近5年时间对燃料元件进行堆内验证,那时大家的心才完全放下。


彭士禄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要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因此,中国以较快速度实现了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彭士禄拍板也并非每次都“拍”对了,但出错就立马改正。周永茂说,迄今为止,凡是重大关键问题,他都没“拍”错过。


对于重大关键问题,彭士禄大胆果断,但平常是个乐天派,对待下属如朋友一般。“他没有架子,从来不提自己是革命先烈之子。我们都叫他‘老彭’。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也敢跟他争论。”周永茂告诉记者。特别是他作为领导总能保护科研人员的钻研精神,深受科研人员爱戴。


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周永茂看来,特殊的生活经历培育了彭士禄直率坦诚、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的精神。但他的冒险并非盲目行事,而是默默做了相关研究计算,已是“心里有数”。


作为革命英烈彭湃、蔡素屏之子,彭士禄3岁时失去双亲,随后在香港、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地流亡。他曾在许多贫苦百姓家生活过,每到一个地方就改一个名字,过着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最终,周恩来派人将他带到延安抚养。


在延安,彭士禄一边读书,一边“拆炮弹拔引信”。“当时,我们打仗缺炸药,从日本人留下来的没爆炸的炮弹中取出炸药,做步枪子弹。”彭士禄曾对周永茂说。


年少时的彭士禄身材瘦小,只能骑在炮弹上,两腿夹着,用手拔出一个个引信。周永茂感叹道,“可以想象,炮弹随时有爆炸危险,他也可能随时被炸死,从那时起,彭士禄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彭士禄曾用4点总结自己:其一,一家与百家;其二,主义与精神;其三,明白与糊涂;其四,拍板与改错。


“一家”是彭士禄的小家。他总是说,虽姓彭,但心中永远是“百家姓”。“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的恩情。”


他时刻牢记“感恩、报国”——感激中国共产党的恩情,报答中国。一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为祖国作最多的贡献,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爱好,心里想的也全是工作,晚年在病榻之上还心系核能事业。


危险困难冲第一,但在名利到来时,彭士禄却总是退至幕后,对什么时候调级、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涨工资从不过问。


在他心目中,“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但“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等,越糊涂越好”。


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将奖金全数捐给中核集团,设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为中国的核工业事业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2020年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他将奖金捐给家乡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帮助家乡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报刊等媒体上,彭士禄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有一次,周永茂去看望彭士禄,聊天时开玩笑地谈道,“你要当‘爸爸’了。”原本满脸笑容的彭士禄立刻严肃起来,连忙摆手,“不要瞎起哄,我不是什么‘之父’。”


周永茂说,在彭士禄心中,“这是党中央的决定和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他只是其中的一员”。


尽管时代已不同,但彭士禄依然是值得我们追寻的“巨星”。正如周永茂所说:“彭士禄是我们的榜样、偶像,即使做不到,也要向他的精神靠近。对比过去,我们现在的确站起来了,但并没有强起来,我们做得还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7 05:09 , Processed in 0.0553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