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回复: 0

王华芳:对牡丹温情了一辈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他们也许不知道,除了观赏之外,牡丹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食用油。


致力于此项研发的人其实并不少,但论起攻关技术的由来,还得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华芳和他所在的“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库联合实验室”。25年来,他一直在研究“高油抗逆”油用牡丹并取得显著成效。


那个曾经执意回国发展的青年转眼已变成满头白发的老教授。他把一生中的芳华奉献给了牡丹油用研发,让花中之王牡丹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的好伙伴。


一个不经意的操作


1977年,已从事3年香叶天竺葵种植及其精油提炼工作的王华芳,考入云南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成为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硕、博、博后研究项目和此后主持的研究项目都没有离开林木。1998年,王华芳前往南非纳塔尔大学攻读博士后,开展凤丹牡丹微型快繁技术研究。


一天傍晚,在取牡丹胚做外植体时,王华芳随手将剩余的胚乳放在了培养皿中。此时已近深夜,他将培养皿匆匆收进了烘箱就急忙赶回住处。第二天一早,王华芳和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实验室,一走进实验室就被一股浓郁的哈喇味吸引。他循着气味,小心翼翼地打开烘箱,眼前的一幕让王华芳惊喜万分,牡丹胚乳变成了褐色,滤纸上也有了星星点点的油渍。“原来牡丹可以产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国开展研究,也许可以成为国家非常需要的油料资源。”


20多年过去了,王华芳始终如一地研究牡丹产油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期望牡丹籽油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事业贡献力量。


从牡丹的源头开始


炼制牡丹籽油,最为关键的难题是选种。虽然牡丹品种都在中国,但在当时尚没有充足资料。


为此,他从牡丹的源头开始,寻找真正适用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油用牡丹。他采集我国起源的芍药属8种牡丹,同期就种子产量、含油量等关键油用指标进行了严格对比,发现凤丹具有产油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其中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达到了25%和44%,所测食品卫生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凤丹的选种与后期生产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经过长期不断的深入探索,王华芳总结出凤丹种子发育的6个关键时期(S0—S5),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发现了近200个与油脂累积相关的功能基因,揭示了凤丹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合成累积的转录组基因调控网络。王华芳还发明了牡丹组织培养容器苗技术,而这一小步成为了推动牡丹微型繁殖技术应用的一大步。


2016年,凤丹组织培养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8年,他潜心研究多年的凤丹油用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此时,凤丹已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学生眼里的超级“严师”


王华芳是学生们口中的“严师”,将“勤奋进取不违法,平等和睦不干涉”写在指导研究生的要求里,把“细节决定成败”时常挂在嘴边。


“每一处细节,哪怕是参考文献的格式,都展现着一名科研人员的严谨和朴实。”王华芳说,他将学位论文的写作难点化解在平时培养过程中。


“王老师对科研论文的技术路线要求标准非常高,我们经常被要求改上数十遍才能达到要求。虽然这个标准高于基本要求,但也正是日常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王老师的严谨与执着肃然起敬。”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李一沛说。


然而,学生眼中的这位超级“严师”却对牡丹温情了一辈子。10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他分别在山东菏泽、安徽铜陵、甘肃兰州、河南洛阳等地举办“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骨干培训班;参与建设国家油用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义务到董家沟村等调研指导牡丹种植技巧,把牡丹油用的认知钻到分子里、落实在大地上。(中国科学报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李佳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16:24 , Processed in 0.0427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