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4|回复: 0

郭慕孙:小颗粒成就大事业(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颗粒”发挥大作用


在半个多世纪研究金属复杂矿和贫矿的过程中,郭慕孙总能提出物质基本现象的科学本质,通过不断地持续实验研究,举一反三、不断扩展,从中探究其共性,凝练出更高层次的科学问题。他开拓的流态化技术延伸到许多颗粒的物理加工和化学反应工艺上,进一步从更小的尺度——颗粒上着手,探索化学工程中有关颗粒的作用和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覆盖了更多学科。


郭慕孙与颗粒有着不解之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基本都与颗粒息息相关,为推动我国颗粒学的学科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1978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学科规划中就提出化工的四个科研方向,即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1984年,他在化工冶金所筹备建立了颗粒学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颗粒形态表征等科研工作,并派出科研骨干到国外学习,培养了许多从事此项科研工作的人才,带动了我国这一交叉学科的迅速成长。1986年9月,他组织成立了中国颗粒学会,并且担任理事长一职至2002年。至今该学会已成立了颗粒测试、颗粒制备与处理、流态化、气溶胶、超微颗粒、生物颗粒、能源颗粒材料等多个专业委员会。


郭慕孙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北京主办了国际流态化会议、国际循环流化床会议、中日美颗粒技术会议、中日颗粒技术会议及中美化工会议,发起并参与主持召开了九次中日流态化会议、六次全国流态化会议,培养带领他的学生和同事们走出国门、步入国际,通过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了流态化技术和颗粒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为促进中国颗粒学研究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郭慕孙于2003年创办了《PARTICUOLOGY(颗粒学报)》并担任主编一职。他对所有刊载文章都一字一句认真修改,严把质量关。2008年该刊已成为SCI源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达到1.423,在被SCI收录的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居榜首。他在化工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编委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余载,为中国学者的文章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经他修改的论文,有的达十几稿之多,国际同行为之赞叹。


郭慕孙一生获奖无数,但对荣誉他认为应归功于集体。1989年获“国际流态化成就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1997年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流态化讲席奖”,同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学家,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郭慕孙的学生曾这样评价恩师——


“郭先生有着敏锐的学术思想、罕见的严谨认真、纯粹的学术风骨和永无止境的科学追求。”


“在郭先生的学术词典中,他强调的是‘独到’和‘特色’,先生为实验室的题词‘注重积累、追求卓越、瞄准前沿、服务需求’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思想。”


郭慕孙就是这样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直到去世当天还在为青年人讲科普、改稿子。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对流态化学科和颗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风骨将永远激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相关阅读】


于细微处感受郭慕孙先生


刘伟


“所里最近情况怎么样?”这是每次到郭先生家里他都会主动问我的一句话。


在郭先生身边工作8年,耳濡目染先生平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工作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大家,生活中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一幕幕难忘瞬间好似电影片段在脑中浮现。


2005年、2010年郭先生寿诞之际,“不搞庆祝活动而刊印本人的一些写作(文章)供后人参考”是他始终如一的心愿。郭先生85岁时在所内印发的《随笔——一些思维的萌芽》和90岁生日时正式出版的《思索·实践·创新:我的一些专著、论文和手稿》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他将一生践行的理念和研究成果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郭先生多次就开设过程工程课程的事情与所领导进行交流,非常关心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并多次指导修改筹备方案。当郭先生跟我谈起这件事时,眼中顿时流露出无比的兴奋与激动,能够感觉到他是多么渴望把过程工程这门课程办起来,这是他多年的夙愿,研究所一定会全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郭先生曾笑言自己当了一辈子编辑,认为编辑也有创新的内涵。他曾任国际化工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地区编辑长达11年,文稿中的逻辑问题、用词不当、标点错误等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反复修改几稿甚至十几稿都不足为奇。


2003年,郭先生在83岁高龄的时候毅然承担起刚创刊的《PARTICUOLOGY(颗粒学报)》主编的重任。他经常一坐几个小时在电脑前修改稿件。每次到他家,我们交谈最多的地点不是客厅,而是书房,打招呼时经常是来不及回头。


郭先生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能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是他的愿望。郭先生在几何动艺方面的造诣令人折服,在家中挂满了巧夺天工、灵动绰约的作品,每件都蕴含着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内涵。“郭慕孙几何动艺实验室”落户北京市第二中学后,他为同学们上了第一课,讲述了基本理念和创作思想,“道”科学思想、“术”科学方法和“验”科学实践。


注意到研究生科技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郭先生在研究所共开设了八期科技英语写作讲习班,实行小班上课,每班十人,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多次遇到研究生带着论文上门求教,郭先生耐心细致地从头到尾将每处修改意见讲解得十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郭先生还将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写作完成了《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一书,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尽管年事已高,除了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外,郭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比较好。但在2012年11月14日上午,这是我最后一次面对面与先生交谈,得知他颈椎、腰椎和腿痛后,我劝他抓紧时间去医院找医生看看,随即与协和医院预约了11月16日的门诊。11月19日上午打电话询问病情时,他还跟我说用药后感觉有所好转,“我这两天感觉还好,医生开的药挺管用,谢谢你的关心!”这是郭先生在电话那头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万万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我们会分隔两世,再见时他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面容显得如此安详平和。


我经常跟同事一道去探望郭先生的夫人桂先生,陪老人家谈谈心、聊聊天。在客厅里,抚摸着先生常坐的那把圈椅,仿佛还能感觉到他留存于此的温度;在书房中,凝望着他常用的那台电脑,仿佛还能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每每都会触景生情,我心中多么渴望还有机会在他身边侧耳倾听,多么渴望还有机会为他多做一点事情,多么渴望还有机会让他再问问我所里的近况……


回忆是一种实在的拥有,这段记忆是我人生的财富,越难忘越珍贵!


主编:张藜


出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


授权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20:52 , Processed in 0.0345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