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6|回复: 0

“两弹元勋”钱三强:站上前人的肩膀,开拓自己的道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6年夏,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庆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注意到一张照片。


那是英国学者投影到会场屏幕用来展示报告的,上面清晰地记录了核乳胶研究原子核裂变实验的径迹。在展示二分裂变碎片径迹时,投影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三叉形状的径迹,报告人未作解释,与会专家们也没人提出异议。


钱三强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际上一般认为,原子核分裂只可能分为两个碎片,为什么照片上会出现三叉的形状?他默默将这个问题放进心里。




从剑桥回到巴黎,钱三强立马招呼助手开展裂变实验,妻子何泽慧也加入了团队。实验中,他推测这种特殊的裂变必定很少出现,需要在大量的裂变径迹中去捕捉,所以选择高度灵敏的探测器就成了实验成功的重中之重。一番考虑后,钱三强决定采用“曝光”时间长、单位体积内积累裂变径迹多的原子核乳胶作探测器,同时巧妙地将乳胶片预处理使其达到理想的敏感程度。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只剩一件事:在乳胶片中寻找裂变事例。因为需要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测,所以会导致眼睛很累,时不时还会头痛,身体也会因为姿势固定而僵化,周身各部位的酸胀有时会像针刺一样难忍。一向不叫苦的钱三强说:“这确实是一种需要一点毅力的工作。在暗淡的视野里,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径迹,没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是不行的。”


过了几个星期,钱三强想进一步弄清楚观测到的三叉形径迹性质时,又遇到了麻烦。因为径迹仅有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他需要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但这种稀有仪器即使在闻名于世的居里实验室,也只有一台。他犹豫后试探性询问,居里夫妇的女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莱娜十分爽快:“这没有问题,你可以随时使用。”


1946年11月18日,钱三强领导研究小组整理出第一篇关于“三分裂”的实验报告。报告的篇幅不长,短短两页纸法文,附注了5例“三分裂”径迹照片和详细的测量数据,均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原子核裂变可能一分为三”。


这篇题为《俘获中子引起的铀的“三分裂”》的文章很快在国际上溅起水花,紧接着钱三强和何泽慧又再次震惊世界:他们给出了四分叉形状的径迹,提出“四分裂”存在的可能性。




尽管这些工作受到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认可,并正式成文发表于《法国科学院公报》,但当时多个国家的核物理实验室并不买账。他们或前或后发表了持疑问态度、否定意见的文章,直指钱三强研究小组。他们更不相信,在这场全球核物理角逐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研究组会推翻前人的结论,有如此“荒诞”的突破。


英国的费瑟小组看到关于“四分裂”的报道后,致电钱三强,表示想要到巴黎实地看一看。钱三强热情地欢迎了他们一行人,原原本本展示了详细的径迹测量、分析和回归计算方法。结果是,这群人回英国后自己做实验,只找到了足够多的“三分裂”径迹,没有“四分裂”,于是在1947年发文否定钱三强的结论,坚持他们早前的假说。


此类事件不是个例,钱三强在那段时间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有权威人物,也有新锐科学家,但都没能将他坚持探究“三分裂”“四分裂”的信心击垮。他抱着一种局外人的态度,重视每一篇成果报道,不轻视他人工作,却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随着国际学者的讨论和证实,肯定“三分裂”“四分裂”的声音越发多了。媒体界也趁机添了一把火,一段时间内,法国的《人道报》《人民报》,还有官方的《时代报》先后刊文,国内的《中央日报》《大公报》等也先后登出文章盛赞。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成了家喻户晓的“中国的居里夫妇”。




更难得的是,1969年,英国学者费瑟,那位曾第一时间实地考察的权威人物,公开表示愿意放弃22年前所持观点,同意“三分裂”机制的解释。


在维也纳举行的裂变物理和化学国际会议上,费瑟头发已花白,他回顾裂变研究历史,指着屏幕中钱三强的研究成果,说:“这个年轻人的结论,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23:38 , Processed in 0.0372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