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8|回复: 0

王越:六十余载军工生涯,不为名利,只为一片没有盲区的天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越,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他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生逢国难,立报国之志


1932年4月,王越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与祖父是旧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资产。因此,王越很早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中国东部地区,王越的小学与初中生活都笼罩在日本侵略者的阴影之下。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广泛推广奴化教育,王越就读学校的校长赵天麟因为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政策,遭到日本特务的暗杀。


王越年纪虽小,但却同样懂得“国将不国”的道理,因此同当时很多的爱国学生一样,他采取消极学习的方式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奴役。




在这段艰苦的斗争岁月里,王越同无线电结下了深刻的缘分。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占领区的媒体宣传,即使是广播也不例外。但王越的父亲王百先,时常同几个朋友偷偷收听来自后方的广播,王越在对父亲口中的后方消息感到振奋的同时,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越开始钻研无线电技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自学了电子元器件的组装与调试方法,这不仅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




为了追寻自己的无线电梦想,1950年,高中毕业的王越报考了当时的大连大学工学院。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电讯系的大学,大连大学工学院不仅有毕德显、吴适鸿等一大批留学归来的无线电专家,还有全国唯一一条电子管试验生产线,这些丰富的资源成为王越拓展学识的关键。


王越的大学上了六年,初期是学习通讯专业课程,后来学习了雷达专业的知识。当时雷达专业的负责人是毕德显先生,为了尽快带动我国的雷达事业发展,他联合苏联专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们进行培训。


王越突出的能力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王越的大学辅导员李文璞先生回忆:“王越思维活跃,提问很有深度,有时就连老师都要思考很久才能给出回答。”


大学期间,王越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他先后三次获得国家学术优秀奖,并积累了丰富的无线电、雷达知识储备,这些为他后来从事雷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新中国雷达事业一起成长


1956年7月,王越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安国营786厂工作。在这里,他与同事们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台炮瞄雷达“301”系统的研制工作。


“301”系统的技术来源于当时苏联的援助,尽管苏联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但王越等人依旧在雷达研制期间遇到了大量困难。


王越负责其中测距显示系统的研制,这一系统对精度要求十分苛刻,面对这种棘手的科研难题,王越等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积极同苏联专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努力对苏方给予的资料进行翻译与深入研究,促使雷达研制得以顺利进行。


在“301”系统的研制与生产中,王越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也逐渐从一名大学生蜕变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参与了“861”“201”“302”等多型雷达系统的研制改进工作,其中“302”雷达系统在援越抗美时期帮助中越军队打下了千余架美军军机,重挫了美国空军的锐气。


他作为研究团队的领头人,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先后攻克了晶体管雷达研发应用、雷达制材升级等科研难题。




1986年11月,国际雷达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共有国内外二百多名学者参加。王越在这次会议上宣读了自己关于“306”系统的论文。他在雷达研制中的创新见解深深吸引了国外的专家,使得他在论文宣读结束后的学术交流里被外国专家围得水泄不通。


经过这次会议,王越在雷达研究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的称号。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王越承接了多型海外雷达的仿制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瑞士“防空卫士”双35毫米高射炮火控系统。


这型雷达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先进火控雷达系统,在对这型雷达的研究中,王越针对双35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做了详细的研究,先后撰写了《双35—火控系统一些问题的分析及第一次综合报告》等研究报告。同时,他还富有远见地先后派出30多位年轻人前往瑞士进行交流学习,为我国雷达事业培养了诸如张冠杰、曹秋平等优秀的人才。


从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


1979年,王越开始招收、指导研究生,他深刻理解培养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993年,年逾花甲的他就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陋习,王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不是产业,不能将经济领域中的盈利规律用在教育事业中。


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但高校绝对不能以盈利为第一。”


在他的整顿下,学校教职工利用学校名义进行商业活动的情况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为了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他又积极推动安居工程,使得教师队伍得以基本稳定。


经过他的努力,北理工的校园风气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1995年12月,北理工作为首批“211工程”入选大学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而这一切荣誉,都与王越的努力密不可分。




王越的努力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也走上讲台为学生们授课。作为一名生于书香门第并接受了良好国学教育的知识分子,王越对于老子的一些道家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理解。他在讲授知识时总会将传统文化精髓同国防安全、军事对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便于学生们贯通理解。


在对待学生方面,王越十分认真负责。2017年的某天,他参加完某地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乘飞机返京,但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晚点,而他当天晚上要为学生上课。尽管学校已经安排了代课老师,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学生们,一下飞机便急匆匆地赶往学校,没有丝毫休整便开始为学生上课。


等到课程结束,他回家吃上晚饭,已是接近十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课比天大”的原则。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隐患形势,敏锐的王越率先提出设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育新时代的军工电子领域的人才。1998年,北理工成为首批成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




2020年的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许多学生延期返校,但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越的课堂不延期,他变身成为“主播大咖”,线上教授学生课程。


为了适应直播授课,王越减少了理论的讲解,增加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为讲好课,他重新调整寒假前就准备好的教案,几次和辅助教师、教学助理开电话会,评估各种线上教学方式。在他的直播课上,学生们可以像平时一样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他教授的网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就连网友都纷纷留言:“羡慕!两院院士开直播,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网课!”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科研、教学生涯里,王越收获了无数赞誉,面对他人加诸于身的种种头衔,他始终保持淡泊的态度,从来没有将这些看作是自己的荣誉,而是将它们作为国家、组织对自己的要求、期盼。


如今,89岁高龄的王越仍活跃在科研与教育的第一线,他深切的爱国情怀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激励着新一代军工人奋力拼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11:24 , Processed in 0.0385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