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回复: 0

古老金针在他手中焕新颜,主席比V字形手势:你胜利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医眼科和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史,有件一直为中医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唐由之为毛泽东毛主席成功拨障复明,是研究针拨白内障手术的点睛之笔,是践行中西医结合思想的点睛之笔。


“我一直想考大学”


1926年,唐由之出生于浙江杭州。16岁时,他进入无锡国学专修馆上海分校学习,国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几乎都是从那里学到的。在上海的两年是唐由之生活历程中最困难的时期。大哥唐云的好友、僧人若瓢伸出援助之手,将唐由之推荐给上海名医陆南山。


唐由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若瓢第一次领自己到陆南山眼科诊所的情景。


“陆先生的诊所里摆放着一张大桌子,当时他正忙碌,坐在桌子中间接诊,旁边围着学习的徒弟,病人在一旁的长椅子上坐着等候。诊所里病人很多,从外表衣着来看多数是老百姓。几个徒弟忙个不停,有的抄方,有的发药,有的在协助治疗。等坐诊检查稍微空闲时,若瓢先生把我的情况介绍给陆先生,陆先生抬头看了看,就很爽快地答应收下了。”




1942年4月至1946年春,唐由之在陆南山上海眼科诊所学徒。他的灵巧和勤快很快就赢得了老师陆南山的赏识。为进一步奠定爱徒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根基,陆南山介绍唐由之到好友、上海中医名家秦伯未那里学习。


1947年秋冬,唐由之学成回到家乡杭州独立行医。利用业余时间在杭州青年会补习高中文化课。1952年3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当时的卫生部关于举办“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的招生简章,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开始招考。


唐由之回忆说:“看到报纸(附有招生简章内容)时,我正在杭州珠宝巷开诊所。我一直想考大学,在老师陆南山那里学习时就有这个想法。老师治病采用的方法虽说是中医,但也常用西医办法诊断、检查。看到老师培养他儿子(后成为著名西医眼科专家的陆道培),一边学西医,一边学中医,我很羡慕,一直想考大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唐由之参加了华东区(上海)的考试。


1952年,唐由之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


古老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很多人认为,睫状体组织血管神经丰富,手术时容易引起出血、发炎,甚至有发生交感性眼炎的危险。


唐由之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时,与喜欢中医眼科学的同学经常在一起查阅、探讨古代文献中记载或现实中几乎失传的中医眼科术,其中对“金针拨障术”最为关注。这种方法最初主要是用兔子来做动物实验,兔子的眼球结构跟人的不一样,于是他决定直接开展金针拨障术的临床观察。


唐由之结合现代解剖学,敏锐地将突破口集中在对睫状体组织特点的分析研究上。


他认为:睫状体分突起部和扁平二部分,睫状体突起部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切口可能有危险,而睫状体扁平部则血管神经较少,很可能是理想的切口部位,古人既然选择这里做切口,可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于是,他大胆提出将睫状体平坦部正中作为针拨白内障手术的切口部位,并避免了以往在角巩膜缘切口做内眼手术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改变了长期以来称之为“危险区”“禁区”的传统看法。


这项技术作为现代解剖学的一个突破,比国外开展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施行玻璃体切割术先行了近十多年。而现代眼科学常用扁平部的切口解决疑难白内障和青光眼有所突破就是由这受到启发。


唐由之把“睫状体扁平部切口进针”提升到现代科学的层面,这是他的创举,令古老的“金针拨障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之后,唐由之将白内障针拨术的技术带到广西农村,为广大贫下中农治病,并进行研究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在白内障针拨术的探求之路上继续前行。


为了解决如何将白内障从针拨术的切口部位取出来这个问题,1968年,他又研制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1966年4月,当时的卫生部召开了“白内障针拨术科研成果鉴定会”,会上一致通过鉴定,并制订推广培训方案。此项成果为中国中医药经过中西医专家进行科学审定的第一项科研成果。


毛主席比V形手势:你胜利了!


1974年腊月初,唐由之应邀参加解放军305医院召开的会诊。一入会场,便感受到与往常不一样的气氛。首先,会诊没有病人出现,但却有邓小平、汪东兴等众多国家领导人出席。此外,会诊的医生们都是国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参加人数之多,专业学科之广泛,阵容之庞大,都让唐由之十分惊讶。


会诊开始时,先由305医院院长李志绥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详细病史、体检情况,但未介绍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内容。唐由之等眼科专家根据了解到的病情,判断出这位患者可能患有老年性白内障。


但是白内障发展到什么程度?光感以及在裂隙灯下晶体浑浊度怎样?是否能看得到眼底?这些细节问题他们无从得知,于是便向上级提出请求,希望得到患者眼睛方面更加详细的资料。


经过几次会诊后,1975年一位40多岁的解放军来到唐由之家,提出接他外出一段时间。这时,唐由之立刻意识到,这个任务应该跟之前在305医院会诊的那位患者有关。飞抵杭州的当晚唐由之等眼科专家组成员接到通知,第二天准备给毛泽东毛主席检查。诊断结果不出所料,正是老年性白内障,而且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恢复视力。根据毛主席的具体病情,大家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并讨论西医和中医手术治疗的各自优缺点。




1975年6月中旬,唐由之和高培质应上级要求来到305医院病房,周总理向唐由之下达劝说毛主席做手术的任务。


在与毛主席朝夕相处期间,唐由之经常为毛主席讲解眼睛的生理解剖、老年性白内障生成原因、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方法,以及中西医治疗白内障手术的原理及特点,术前、术中、术后要求患者如何配合等。


为了能让毛主席对手术有直观的了解,唐由之还会蹲在毛主席身边,将拳头放在毛主席手中慢慢讲解:“譬如我的拳头是眼球,中间眼球前面有角膜,角膜后面有虹膜及晶状体,晶状体浑浊了就是白内障挡住了视线。现在我给您把挡住的东西拨下来,就可以看见了。”


为了说服毛主席治病,唐由之想了很多办法,投其所好地读文学作品,特地吟诵白居易所作的关于金针拨内障的诗——《眼病二首》:“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通过唐由之的不懈努力,毛主席终于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1975年7月23日晚11点左右,手术按时实施,高亢悦耳的《满江红》唱词缓缓地在手术室中回响时,唐由之心无旁骛,仅用几分钟时间便成功完成了手术。


术后第2天,毛主席不愿再包裹眼睛,唐由之又劝解说:“毛主席啊,今天我是大夫,您是病人,病人应该服从大夫,您应该听我的,您的眼睛还是要包裹住的。”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双方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唐由之给毛主席左眼戴上了预先准备好的一个透明塑料、镂空、网状样的眼罩,中间有一个+10度镜片。这样,毛主席不仅可以看见东西,而且异物难以进入到眼睛内。


四、五个小时后,唐由之得知毛主席从戴上眼镜以后一直在批阅文件,眼睛感到不适,连忙快步跑去。这时候,毛主席伸出了V字形的两个手势,意思是“你胜利了!”唐由之检查完,又用抗生素溶液冲洗毛主席的眼睛,点上药物后重新包裹好。这时,毛主席又一次冲他伸出V字形的手势,唐由之百感交集:“毛主席,这也是您的胜利。因为您提倡我们将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次给毛主席做的白内障手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研究成功的。”毛主席听完后哈哈一笑。


唐由之回忆道:“事后,大家都说我很有勇气。也有人问我当时跟毛主席争论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我那时其实什么也没有考虑,只是履行医者对待病人应尽的责任罢了。”(作者梁永宣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利敏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21:02 , Processed in 0.0454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