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7|回复: 0

金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方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8: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方法?
提问者:guest453600553
------
liuyahong回答:
1 诊断1.1 目检 病鱼体表、鳍条、鳃上均发现有0.5~1mm的白色小点状突起,个别重度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点,全身体表如同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多漂浮于水面不游动或缓慢游动。因鳃组织被破坏,病鱼经常呈浮头状漂浮于水面。
  1.2 镜检 用载玻片刮取病鱼尾鳍或体表白点涂片,发现小瓜虫成虫在活动。
  据目检和镜检结果,确定病鱼患小瓜虫病。                     2 病原体
  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Fouquet,1876),属纤毛纲、膜口亚目(Hy-znenostornat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是一种个体较大的纤毛原生动物。幼虫淡黄色或无色,虫体为卵形或椭圆形,最前端有乳头状的突起,叫“钻孔器”,体长33~54μm,体宽19~32/μm,全身除长着长短一致的纤毛外,幼虫期最显着的特征是具有一根不甚活动的尾毛,当活体缓慢游动时才能看清楚。成虫圆球形或卵圆形,略呈淡黄色,有时因吞食的食物不同而呈暗灰色或青灰色,长0.3~0.8mm,宽0.35~0.5mm,是大型的原虫。虫体周身披均匀一致的纤毛,尾毛消失。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一般3~6h)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一种五色透明具有弹性的胞囊。胞囊沉没在水底或附着在水草及其他植物碎片上。虫体在胞囊内经二次分裂形成300~500个,多的达1000个以上纤毛幼虫。从胞囊内钻出的幼虫在水中急速地游动,一旦遇到适宜的寄生部位,就利用前方的钻孔器刺破黏液或上皮细胞而进入。进入鱼体后,虫体胞口打通,很快取食,身体逐渐增大,颜色加深,最后长大为成虫,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组织里,剥取寄主的上皮细胞和血球为生。由于它在寄主鱼组织内不停地活动和钻营,引起鱼类上皮组织出现病态的浮肿,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满布白色的胞囊,故有白点病之称。
  感染小瓜虫病的病鱼,能获得免疫力,血清中能产生抗体。
  3 危害和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白点病)是金鱼的常见病、多发病。小瓜虫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金鱼从鱼苗到亲鱼各年龄的鱼都易患小瓜虫病而大量死亡,以鱼种危害较大。小瓜虫繁殖最适宜的水温在15~25℃之间,当水温降低到10℃以下和上升到28℃时,虫体发育即停止。小瓜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一般在春末夏初和初冬。金鱼饲养密度大、水体小的池子中的鱼容易感染。全国都可以发现流行.
回答时间:2012-11-15 13:16:58
关键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20:27 , Processed in 0.0377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