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五章 公冶長篇(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Zi Gong asked, saying, "On what ground did Kong Wen get that title of Wen?" The Master said,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On these grounds he has been styled Wen."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是以谓之文也③。”
【今译】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好学,向下级学习而不以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注释】
①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卫国大夫,“文”是其谥号,子是尊称。
②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能力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可耻。
③是以:因此。
【评点】
古之谥号是在人死后对其生平作出的评价和定论。善德善谥,恶德恶谥。而“文”之为谥,较为崇高,所以引起子贡的疑问。孔子则给以定评。因为一个人天资聪明,往往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不愿再多学习多进益。尤其居上者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更不肯向在下者去虚心求教。孔子认为孔圉不论是否存在什么缺点,只要他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德素质,就够得上谥以“文”字了。盖棺定论时看一生主流,这是中国的好的传统。
“不耻下问”的关键在于“耻”字。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该问不问,怕人笑话,强不知以为知,实则人不耻之,自以为耻。等到不问不知,瞎作主张,弄出了问题,那才真是自取其辱。
孔子言行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多问的本身,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