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二章 颜渊篇(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Zhong Gong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
The Master said, "It is, when you go abroad, to behave to every one as if you were receiving a great guest; to employ the people as if you were assisting at a great sacrifice; not to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not wish done to yourself; to have no murmuring against you in the country, and none in the family."
Zhong Gong said, "Though I am deficient in intelligence and vigor, I will make it my business to practice this lesson."
【原文】
仲弓问仁①。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⑤。”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仲弓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老百姓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不为国家办事而回家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注释】
①仲弓: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大宾:贵宾。
③大祭:重大祭祀。
④施:给予,这里有“强加”的意思。
⑤家:相对于邦而言,邦指诸侯封国;家指卿大夫之封地,此处也可理解为家庭。
【评点】
仁是孔子学术的核心,不少学生都向他请教过仁,孔子每次回答都各有侧重,很有针对性。孔子回答颜渊问仁强调“克已”,回答仲弓,强调“敬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视为做人的起码的也是基本的行为准则,按这一准则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至少不会结怨。时时处处遵循这一准则。这使“爱人”的仁德内积于心而自觉地施于外。
按照孔子的论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思维的路向和方法而言,是以已度人,推已及人;作为一个价值观念,是承认别人有着与自己相同平等的价值。以已度人,推已及人的思维前提,是把别人作为自己的同“类”对待,即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自己爱自己,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爱,自爱与他爱的理则是同一的。所以,自爱也应爱他,自尊也要尊人。按照这一逻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乃人类彼此相处相待的公理。我们看到,把别人作为具有共同心理欲求的同类看待,这是孔子的一大发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是孔子的一大发明;以此作为做人道德的品德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孔子德育学说与实践的一大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