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三章 子路篇(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affable, but not adulatory; the mean man is adulatory, but not affable."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②。”
【今译】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注释】
①和:谐。各种事物相互配合、均衡,从而达到和谐和统一。别人的意见有错误,能提出纠正、补充、使其恰到好处,也叫“和”。
②同:苟同,同声附和。对别人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只是赞同。
【评点】
本章孔子讲君子、小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这里面当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至于“小人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虽在一些问题上与别人的看法、意见一致,但是却很难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因为小人对事物没有独立见解,或是对自己的见解的真理性自我怀疑,或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模糊不清,因而极易迷信别人。而且小人喻于利,没有精神追求,或对精神追求不屑一顾。所以小人往往利同则合,利不同则分,并且在同流合污中还时时勾心斗角。再次,小人在人格上仰赖别人,缺乏骨气,缺乏是非观念,怕得罪恶人,所以要掩饰自己的真实观点。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同”呢?从《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有关论述看,一是因为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愿望,追求社会和谐。二是由于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君子虽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随声附和。三是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违心地奉迎别人。因此,“君子和而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