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1|回复: 0

《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四章 宪问篇(3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四章 宪问篇(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Zi Lu happening to pass the night in Shi Men, the gatekeeper said to him, "Whom do you come from?" Zi Lu said, "From Mr. Kong." "It is he, is it not?" said the other, "who knows the impracticable nature of the times and yet will be doing in them."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②:“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今译】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晨,子路要进城,守城门的人问道:“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氏那里。”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
①石门:鲁国都城城南的一道郭门,即外城门。
②晨门:守门人,负责早晚开、关郭门的人。
③奚自:即自奚,从哪里。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评点】
孔子周游列国,“道”不能推行,即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68岁时,结束了他14年的游说生活,率弟子们回鲁国老家。子路打前站,先到石门,已天晚,在城门外住了一宿。本章记录了第二天清晨,子路与石门守门人的一段对话。守门人问子路从何来,子路答是孔氏。由于曲阜人对孔氏实指何人,乃是尽人皆知。守门人回应一句:“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的那一位吗?”这句话,可见孔子传道救世的决心;这句话,颇能代表当时一部分人对孔子的看法,这是对孔子一次正面评价。孔子在人力与命运的问题上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在道德领域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做一个君子。另一方面,这种道德领域里的自由一旦要付诸实施或为现实的政治,则要听命于天。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产生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明知天命不可为,但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道德义务,也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孔子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隐士,但他自觉文王以后,文化传承系于他一身,所以他周游列国、教育学生,怀抱理想,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容度过了一生。儒家的知命之学除了了解命运、安于命运外,还有悲壮地承受命运的一面,显示了人们的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8 22:32 , Processed in 0.0446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