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七章 阳货篇(17)
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virtue."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一副和善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释】
①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和善的面色。令:善、美好。这里和“巧言”连在一起,那么面色和善是装出来的,以讨好别人。
② 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谓语提前。鲜(xiǎn):少。
【评点】
人贵真诚。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者,意在取悦于人。如此,则必另有所图、心术不正。诚则思之于心,无需巧语。在孔子看来,“仁”是崇高的德性。他认为花言巧语,表里不一,是虚情假意,根本不合于仁之事,对之只能疾恶如仇。这一章是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外表,要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告诫当政者,不要被外表现象所迷惑,要持正守诚,明辨是非;告诫学生,为学要切忌摆花架子,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总之,要在追求仁德上下功夫。
孔子说:满嘴巴的花言巧语、举止表情夸张虚伪,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是缺少仁德的。
“巧言令色”一词,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巧言”,所谓巧言,乃机巧之言、夸张之言、虚妄之言、谄媚之言;二是“令色”,所谓令色,“令”有“美好”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但“令”字也有表示尊敬之意,比如“令堂、令尊、令兄”等。总的来讲,“令色”与“巧言”在此处皆有反话正说之意。“令色”即指一个人的举止表情夸张、媚俗、伪装、不自然。
无疑,孔子是讨厌这样的人的。但是孔子显然对于说话直来直去、毫无修饰的人也不太喜欢,比如子路,子路是个性情中人,孔子经常批评他,并预言子路将死于非命,后不幸言中。由此也再次证明孔子坚持说话做事的中庸之道与恰到好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巧言令色”与一个人的好口才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真正的好口才一定不会“巧言令色”,而“巧言令色”则一定不是真正的好口才。好口才既不是木讷呆板,也不是夸张的眉飞色舞。但不幸的是,很多自诩为好口才的人恰恰犯了“巧言令色”的毛病。
有些时候,本来所讲的话很有道理,但由于表达的方式“巧言令色”,便变得不可信起来。
所以,孔夫子说:刚、毅、木、讷,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