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7|回复: 0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43)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43)
第四十三章  求教必须虚心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The disciple Gong Du said, 'When Geng of Tang made his appearance in your school, it seemed proper that a polit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paid to him, and yet you did not answer him. Why was that?'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Mencius replied, 'I do not answer him who questions me presuming on his nobility, nor him who presumes on his talents, nor him who presumes on his age, nor him who presumes on services performed to me, nor him who presumes on old acquaintance. Two of those things were chargeable on Geng of Tang.'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
②挟(Xie):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读解】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9 21:26 , Processed in 0.0405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