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回复: 0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35)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35)
第三十五章  道德两难怎么办?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Tao Ying asked, saying, 'Shun being sovereign, and Gao Yao chief minister of justice, if Gu Sou had murdered a man, what would have been done in the case?'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Mencius said, 'Gao Yao would simply have apprehended him.'
   
“然則舜不禁與?”
  'But would not Shun have forbidden such a thing?'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Indeed, how could Shun have forbidden it? Gao Yao had received the law from a proper source.'
   
“然則舜如之何?”
  'In that case what would Shun have done?'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Shun would have regarded abandoning the kingdom as throwing away a worn-out sandal. He would privately have taken his father on his back, and retired into concealment, living some where along the sea-coast. There he would have been all his life, cheerful and happy, forgetting the kingdom.'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
②敝屣(XT):破鞋子。
③訢(xin):同“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竞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0 00:10 , Processed in 0.0384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