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1|回复: 0

冰心“阴差阳错”的爱情 历史上的今天 10月5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5: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冰心说过:“爱情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与吴文藻的第一次相识,用“阴差阳错”这句俗语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8月17日下午,冰心和师长许地山、同学陶玲以及众多的清华学子一起搭上了开往美国的杰克逊号邮船。冰心此行的目的,是要去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
  这时的冰心,已是“五四”以来文坛上涌现出来的一位颇负胜名的新秀,除发表了引人注目的小说和散文外,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三百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诗坛上也是别具一格,深爱读者欢迎。因此,邮轮离岸之后,便有不少知其名而未见其人的学子慕名而来到冰心的舱位要一睹她的风采。“久仰!久仰!”来者见了她,无不这样诚心诚意恭维她。因临行前受同学吴楼梅书信所托,冰心托人去清华男同学的船舱找吴楼梅的弟弟吴卓。也许是船上的同学没听清楚,结果把同舱的清华学子吴文藻找了过来。
  “你就是吴楼梅的弟弟吴卓?”冰心亲切地问道。
  “我不是吴卓,我叫吴文藻。”吴文藻有些疑感不解地回答。
  “啊,啊,是这样的……”
  冰心觉得有些尴尬,但她很快便镇定下来,把为何要找吴卓的原委说了一遍,随后便很大方地和吴文藻聊了起来。
  “你这次去美国进哪个学校,修习什么专业?”冰心问。
  “我先到达特默思学院,修习社会学。你准备修习什么?”
  “我想学文学,准备选修英国19世纪诗歌”。
  吴文藻想起前不久读过的几本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就随口问她:“有几本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都是英美著名的评论家写的,你看过没有?有的写得很好。”
  冰心想了想说:“这几本书,我还没读过呢。”
  吴文藻有些意外地看了冰心一眼,然后说:“你是学文学的,这些书你都没看!这次出去,要多读一些书,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冰心从小到大,还从未遇到有人这样跟她说话。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和难堪,她的心里难受极了。
  然而,冰心本是一位性格爽朗而又渴求新知的女性,吴文藻与她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坦率地进言,虽然使她的心受到巨烈的刺激,但静静思考后,她真有几分佩服吴文藻,她在心底悚然地把吴文藻认作自己的第一个诤友、畏友!可能真的是忠言逆耳,当时,她就深刻地记住了“吴文藻”这个名字。
  到了威尔斯利,冰心不断地收到同船来的留美学生的来信。在这一叠的来信中,只有入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默学院社会学系本科三年级学习的吴文藻寄来的是明信片。冰心面对着一大堆热情的信件和一张简短的明信片,当即觉得吴文藻这个人真特别。而冰心也是个喜欢反其道而行的人,所以,当时给她写信的人她都用了明信片回复,偏偏只有这个写明信片的人,她写了一封信给他, 细细地诉说了自己在这边的一些情况。
  吴文藻从冰心的来信中感觉到冰心对他有一种隐约可见的另一种情谊。
  从此以后,他们愉快地通着信,互诉学习上的心得。有时,吴文藻还用心地帮冰心买书,挑选她认为冰心应该读的书,然后自己先读,读时,会用红笔在文字下方画出横线,将他认为书中重要的部分或精彩篇章,一一标出来,然后在信中告诉冰心:这本书应该读,如果没有时间,起码应该读用红笔画出来或标出来的段落和章节。
这一来一往的“信”与“书”,使爱的故事在冰心与吴文藻的心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冰心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在上课不到9个星期的一个冬夜,她突然口中吐血。经过学校医院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又将她送到了青山沙穰疗养院。学校放寒假的时候,吴文藻想趁机去游览一下纽约风光,当他路过波士顿时意外地听到冰心吐血住院的消息,他立即邀集一些清华同学去看望冰心。当他了解到冰心担心住院会影响学习,情绪不太稳时,吴文藻安慰她:“你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好好地休养,身体好了,加把劲,功课是赶得上来的。”这温暖的话语,犹如一阵春风,吹暖了冰心的心。此时的冰心,对吴文藻的印象,已不仅仅是憨厚与特别,还有细心与体贴。
“爱情,这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1925年暑假,冰心和吴文藻都因为补习法语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设在绮色佳城的康奈尔大学。
  在那美丽迷人的地方,他们流连于清清的泉水边,泛舟于刻尤湖上,低声细语,互诉衷肠。
  吴文藻鼓起勇气,郑重地对冰心说:"我们可不可以最亲密生活在一起。做你的终身伴侣,是我最大的心愿,当然,你不一定立即回答,请你考虑一下"。   
  这就是想象中的求爱吗?冰心只觉得自己的心从未有过的快,脸成了一朵红烧云。但是这个男人真的是好,人品好,才学好,放弃了,还到哪里去托付终生?这样思来想去一整晚,
  第二天,冰心和吴文藻又到林中漫步。
  “文藻,我思索了一夜,自己没有意见。但是我不能最后决定。要得到我的父母的同意,才能最后定下来。”吴文藻听后喜出望外。
  如期收获了爱情的红玫瑰,冰心写下了她生平难得一见的爱情诗:
  避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冷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12月12日夜,1925
  60天的法文补习很快就结束了,他们又回到原来各自的学校。吴文藻每天写信给冰心,冰心每天读着他的来信,心中不断地荡起爱的涟漪。
  1925年秋,吴文藻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1926年他以一篇题为《孙逸仙的三民主义学说》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在此同时,冰心也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而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吴文藻决定留在哥校攻读博士学位, 冰心则已接受了司徒雷登的邀请,回燕京大学任教。
  吴文藻特地赶到波士顿,帮助冰心做好回国前的各种准备。临别,他将自己写好的一封求婚书交给冰心,请她回国后立即转交父母,他希望自己的这封信能够深深地感动冰心的父母。这信写得实在是太感人了,不能不摘录其中的几小段献给热心的读者。
  “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令爱是一位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人。我自知德薄能鲜,原不该钟情于令爱。可是爱美是人之常情。我心眼的视线,早已被她的人格的美所吸引。我激发的心灵,早已向她的精神的美求寄托……我由敬佩而恋慕,由恋慕而挚爱,由挚爱而求婚,这其间却是满蕴着真诚。我觉得我们双方真挚的爱情,的确完全基于诚之一字上。我们的结合,是一种心理的结合。”
  “我写到这里,忽而想起令爱常和我谈起的一件事。她告诉我二位长者间挚爱的密度,是五十余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伟大!我深信人世间的富贵功名,都是痛苦的来源;只有家庭和睦,是真正的快乐……婚姻的最终目的,亦决不在贪图一辈子的幸福,而在抬高生活的水平线,作立德立功立言等等垂世不朽的事业。天赋我以美满愉快的生活,我若不发奋图报,将何以对天下人?又将何以对自我?”
  “……我这时聚精会神的程度,是生来所未有的。我的情思里,充满了无限的恐惶。我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快乐或痛苦,都系于长者之一言。假如长者以为藻之才德,不足以仰匹令爱,我也只可听命运的支配,而供养她于自己的心宫;且竭毕生之力于学问,以永志我此生曾受之灵感。其余者不足为长者道矣。”
带着依依的不舍,带着浓浓的相思,冰心再次乘坐杰克逊号邮轮漂过大洋,回到了自己久别的家。
  冰心的家仍住在北平中剪子巷的三合院。她把吴文藻的求婚书悄悄地放在父亲谢葆璋卧室的书案上,她静静地等待着父母的答复。
  冰心的父母从信中认识了这位出身清寒但却真诚踏实的吴文藻。父亲告诉她,父母相信女儿的眼光,但婚姻毕竟是女儿的终身大事,他们还是希望等他学成回国后再做定夺。
  冰心怀着期待的心情,一年,两年,她将一封封浸满情丝的信寄向远在大洋彼岸的吴文藻,她也收到了一封又一封从大洋彼岸飞来的情书。
  1928年冬,吴文藻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1929年2月底,吴文藻回到北平,两位久别的恋人终于见面了。
  冰心回国时,曾被校长司徒雷登聘回母校燕京大学教授一年级国文,现在吴文藻归来,又得到司徒雷登的关照,他决定聘请吴文藻为社会学系的讲师。冰心和吴文藻有幸能在一个大学内任教,不禁使他们又回想起同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补习法文时那些甜蜜的日子。而现在与那时相比,已经不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殷殷期盼的是想让爱情之花早日结出甜蜜的果实。
  吴文藻抓紧处理完在北平的事务后,和冰心一起去上海拜见了冰心的父母。冰心的父母对这位为人温厚而又才貌双全的学子非常满意,明确表示同意他们的婚事。
  有情人终成眷属。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结为伉俪。
历史上的今天英文版:
Today's Highlight in History:
On October fifth, 1947, President Truman delivered the first televised White House address.
On this date:
In 1830, the 21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hester Arthur, was born in Fairfield, Vermont.
In 1892, the Dalton Gang, notorious for its train robberies, was practically wiped out while attempting to rob a pair of banks in Coffeyville, Kansas.
In 1937, President Roosevelt called for a "quarantine" of aggressor nations.
In 1941, former Supreme Court Justice Louis D. Brandeis, the first Jewish member of the nation's highest court, died in Washington DC at age 84.
In 1953, Earl Warren was sworn in as the 14th 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succeeding Fred M. Vinson.
In 1962, the Beatles' first hit, "Love Me Do," was first releas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1970, British trade commissioner James Richard Cross was kidnapped in Canada by militant Quebec separatists; he was released the following December.
In 1986, American Eugene Hasenfus was captured by Sandinista soldiers after the weapons plane he was flying in was shot down over southern Nicaragua.
In 1988, Democrat Lloyd Bentsen lambasted Republican Dan Quayle during their vice-presidential debate, telling Quayle, "Senator, you're no Jack Kennedy."
In 1989, a jury in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convicted former PTL evangelist Jim Bakker of using his television show to defraud followers.
Ten years ago: A jury in Cincinnati acquitted an art gallery and its director of obscenity charges stemming from an exhibit of sexually graphic photographs by Robert Mapplethorpe.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ejected a $500 billion budget agreement forged by congressional leaders a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Five years ago: Seamus Heaney of Ireland won the 1995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Bosnia's combatants agreed to a 60-day cease-fire and new talks on ending their three and a-half years of battle.
One year ago: It was announced that MCI WorldCom Incorporated had agreed to pay $115 billion for Sprint Corporation. Two packed commuter trains collided near London's Paddington Station, killing 31 people.
欢迎来到大耳朵论坛交流:http://bbs.ebigear.com/thread-139824-1-1.html
                        大耳朵编辑:卡卡大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0 05:16 , Processed in 0.0402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