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之际, 我会回想起过去很多很多的东西. 原来, 任由思绪飘飞, 是那么的舒服, 尽管过去的事情并非全是快乐的, 甚至苦多于乐. 一直以来, 生活过得忙忙碌碌, 没有什么自我反思的时间. 与其说是不断进取, 不如说是借此逃避一些自己不想思考的问题. 生活百味, 我却想尽量用甜与咸来掩盖苦与酸. 突然发现, 原来坚强的人在心灵的某处却是无比脆弱的.
一个人最难的是认清自己, 最痛苦的也是认清自己. 曾经以为, 只要认清了自己, 才可以改变自己, 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然而当你彻底认清自己时, 你会发现, 原来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尽管你知道那些东西是不好的. 当你认清自己时, 你也会发现, 原来此刻的你, 已经不是当初的你, 甚至变得连你自己也不认识了.
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不会天生就乐观与坚强. 他之所以会变得乐观与坚强, 是因为他经历过曾经让他悲观与失意的事情. 正是因为经历过了, 所以现在才变得无所谓.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有过分执着于某些东西的时候, 比如理想, 比如爱情, 比如生活理念. 甚至到了我这个年纪或者比我年长的人, 仍然无法摆脱某种信念或者感情的束缚, 尽管他们知道, 所有的这些最终只能是水中月, 镜中花,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当你沉溺于这种执着时, 你全然不知你当时是多么的天真与幼稚. 你只知道, 那一刻, 你活得很幸福, 很满足. 然而当你午夜梦醒了, 一切都幻灭时, 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痛. 从此, 你会开始一段漫长的伤口复原期. 你试图用泪水来愈合伤口, 可是不要忘了, 泪水是咸的, 流得越多, 你的伤口只会越痛. 唯一能治愈你的伤口的, 不是泪水, 也不是时间, 而是你思想的转变.
很多让人痛苦的事情, 只要我们的思想稍微转变一下, 或许就会轻松很多. 我们感到痛苦, 是因为我们仍然无法面对现实. 另外, 有些痛苦则来源于我们的无知. 我曾经在高考时失利, 不仅无法考上心仪的名校, 最后虽然分数线远超重点线也与重点大学无缘. 当时真的很痛苦很痛苦. 全世界的人, 包括我的家人, 朋友还有同学都劝我复读. 尤其是我的母亲, 她不断地劝说我复读, 因为她觉得我只要复读是完全可以考上中山大学的. 然而, 我并没有听从别人的意见. 我当时想, 哪怕中山大学的校和我保证, 我只要复读了来年就一定录取我, 我也不会复读. 我不复读并不是因为我放不下面子或者担心有风险, 而是因为当时我想: 复读意味着比别人多花一年的时间来学习高中的东西. 那是一年, 不是一个月, 一周或者一天. 人生有多少个一年? 人生又有多少青春禁得起这样来浪费? 如果我把这一年放在大学里好好努力, 我一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于是, 我毅然踏上了去深圳大学之路. 现在回头想想,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 否则我现在可能也不会在这里打下这篇文章, 也或许认识不到现在所拥有的这么好多同学和好朋友.
我曾经想过, 为什么当初高考考差了来了深大会感到如此痛苦? 其实说实话, 虽然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可是考上深大也不会差啊? 后来我才发现, 我的痛苦来源于我的无知. 作为高三毕业生, 当时老师给大家灌输的思想就是: 一定要考上好大学, 因为好大学就意味着好的人生. 反之, 不好的大学也就意味着比别人差的人生. 于是, 名校就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 只有读完四年大学的人才会清楚地明白: 名校不一定代表美好的人生, 名气稍差的学校, 也不一定代表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差. 如果当年的我以及我的家人可以意识到这一点, 或许我们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后来我觉得, 这样的道理其实是可以类推的. 比如说你的感情遇到挫折了, 由于各种原因你和你的爱人分手了. 如果你真的有认真地投入过这段感情的话, 你一定会感到心如刀割, 仿佛世界末日到来了. 然而当你走过这段黑暗的时期, 最后遇到两情相悦的人甚至结为连理, 你就会发现, 原来当初的情况也不至于那么糟。 你的伤心除了来源于你对感情的重视以外, 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你对人生的无知。 这里的 “无知”并不是贬义词, 而是指你的人生阅历尚浅,思想与心智都不够成熟。
多年以后, 当我们回想着自己曾经“愚蠢”的执着时, 我们除了苦笑以外, 或者也会略感到一丝钦佩。 我们会钦佩自己当年的思想纯洁,钦佩自己当年对待某些事情可以如此的投入与坚守,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单纯与天真了。 我们思考的东西更广更深,我们面临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是一个人在前行, 因为我们的好坏或许会系着很多人的命运。生活在把我们铸造成铜人铁壁的同时, 也把我们的人生的轨迹死死地限定在某个范围之内。懂得生活的人,除了懂得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情外, 更重要的是懂得接受甚至欣赏自己并不想做但却一定要做的事情。
过去是一本厚厚的古书, 虽然尘封, 却依旧古典优雅;过去是一杯飘香的清茶,虽然苦涩,却依旧清心亮眼;过去是一壶久远的浊酒, 虽然灼喉,却依旧香醇醉人。突然想起纳兰性德的一句诗: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原来, 人生有时没有变, 变的只是我们的心境。
--------------------------------------------
中国人口普查: 年轻与不安
原文: 选自英国>
译者: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赖小琪
As trouble has spread across the Middle East, China’s leaders have rubbished any parallels between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and those authoritarian states. Wednesday’s population census, the first for 10 years, shows both the soundness and the flaws in their reasoning.
正值中东动荡不断之际, 中国的领导人对那些把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那些所谓的权威大国的对比不屑一顾. 周三公布的十年一次的的人口普查结果, 显示了他们这一逻辑的合理性与缺陷.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its one-child policy, China certainly has a less restive population. The median Chinese, at 34 years old, is 10 years older than the median resident of the Middle East; if Beijing faced a jasmine moment, it was 10 years ago, when the median age was 25, in line with Egypt, Saudi Arabia and Libya now. Jobs are more plentiful, too: unemployment has averaged just over 4 per c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one-third the rate of Syria.
中国之所以可以抑制住狂长的人口, 很多程度上多亏了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人的年龄中值为34岁, 比中东人多10岁. 如果说北京人口曾经有过 “茉莉花开” 的绚烂时刻, 那么这应该是10年前, 因为那时候北京人的年龄中值为25岁, 与现在的埃及, 沙特阿拉伯和利比亚相当. 如今中国的就业机会更多, 过去十年的平均失业率也控制在4%左右, 仅为叙利亚失业率的三分之一
Meanwhile, a generation of males has grown up aspiring to own property – often as a means to secure that precious commodity, a wife (all those aborted female foetuses have caused an unusual gender mix within China, with 34m more men than women). The country, in short, has a dwindling supply of the demographic stock most likely to stir unrest: young, unemployed and unmarried men, still living at home with their families.
同时, 新一代的男性已经长大, 而且有志于建家立业. 立业通常作为娶老婆的前提手段. 之前曾有大量的女婴被堕胎, 导致中国如今性别人数比例严重失调, 男性的数目比女性多3400万. 总而言之, 中国的人口结构里, 最容易造成社会不安的人群(年轻的, 失业的, 以及未婚的男性)正在不断地减少. 这部分人仍然和他们的父母住在一起.
That doesn’t mean the Politburo can rest easy. As the recent protests over fuel costs made clear, steady jobs and rising incomes are not the only conditions for social stability. Food inflation runs periodically rampant, having reached double-digits three times since 2004. As economist Ben Simpfendorfer points out, low-income housing accounts for just 3 per cent of total housing construction, down from 16 per cent a decade ago. Such imbalances are especially tough on migrants to big cities, the fuel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o typically earn less and find it harder to get bank credit. Yet still they come: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makes up almost half of the total, 13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a decade ago.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政治局可以高枕无忧了. 正如最近关于燃油价格的抗议所示, 稳定的就业和不断上涨的工资并不是社会稳定的唯一条件. 食品的价格不断飙升, 通胀率自2004年以来有三次上升到两位数. 正如经济学家贝哲民指出, 面向低收入者的住房仅点建设住房总量的3%, 远低于十年前的16%. 这种不平衡对向大城市的农民工尤为严重.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这些农民工通常赚得比较少, 而且难以取得银行信贷. 然而这并未阻挡他们的进城步伐: 中国的城市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比十年前高13%.
China’s youth is docile, for now. It will remain restrained as long as prices are.
目前, 中国的年轻一代还是相当温驯的, 条件是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