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了. 或许在电视上早就结局了, 只是由于我是上网看的, 所以今天才结局. 看完大结局, 再想想整部电视剧里面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和人物, 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现在的电视剧是朝着越来越贴近现实的方向发展着, 那个>无疑是一个经典. 那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角色, 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 也看到了别人.
观众们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莫过于赵雯, 一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现代女孩子. 她可以为了金钱和名誉, 不惜甩掉自己的前男友楚牧, 并且公然追求楚牧异父异母的兄弟薛洋, 不达目的势不罢休. 她那死缠烂打的本领, 真的令人目瞪口呆. 如果不是楚牧的妈妈文楠采取特别的手段警告她, 她绝对不会放弃计划. 追求富家公子薛洋失败以后, 她转去追求另一个富家公子周浩. 她与周浩在一起并不是出于爱情, 而是利用周浩的财力来支持自己在杂志社的活动和策划. 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以后, 她就毫不犹豫地把周浩甩了, 继续自己的事业征程. 为了成为金牌策划, 她不惜利用身边所有的人, 哪怕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 在她的字典里, 从来没有 “良心” 和 “惭愧” 这些词, 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但是, 她却不像我们现实社会的一些唯利是图之人那样虚伪, 她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她甚至多次在别人面前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思想, 哪怕别人都鄙视和看不起她. 一路上, 她都我行我素, 独自享受自己不择手段取得的辉煌. 直到有一天, 当她在厕所里无意中听到杂志社的主编与同事们说的一番话, 她才幡然醒悟. 那位主编说, 她之所以留住赵雯在杂志社, 完全是因为她可以为杂志社创造价值, 要是哪一天赵雯不中用了, 她会毫不犹豫地把她踢走, 因为像赵雯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做朋友.
赵雯听到这些话, 整个人都呆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 她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她感到无比的无助与寂寞, 因为她的身边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她因为自己的不择手段而将所有的朋友都得罪了, 吓跑了. 像她这样为了利益可以做出任何损害别人的事情的人, 是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的. 她突然觉得很空虚. 如今她名有了, 利也有了, 可是她却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穷最可怜的人.
她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深爱着曾经的男朋友楚牧的, 因为只有他才可以给她踏实安全的感觉. 可是, 当她想挽回这段爱情的时候, 一切都太晚了. 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楚牧彻底绝望, 他已经不可能再和她破镜重圆了. 看到赵雯离开楚牧后坐在车里失声痛哭的情景, 我想每个观众都会非常的动容与感慨, 因为赵雯在我们的眼里一直是个女强人, 从来不会为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掉眼泪, 而如今却为了自己失去的友谊和爱情哭得一塌糊涂.
然而, 从某种程度上说, 赵雯还是幸运的, 因为她醒悟的时候还不会晚, 起码她还非常年轻,才刚大学毕业一年. 也就是说, 她还有机会改变自己, 还有机会重新赢得属于自己的友谊和爱情, 还有机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 有多少人还沉醉在自诩聪明的梦中, 不知何日才会醒悟.
一个人如果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与别人打交道, 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友谊. 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 你于他有利, 他就和你黏在一块; 你于他无用, 他遇见你就掉头走. 换句话说, 当你不济时, 你想见他也见不着, 更不要指望他可以扶你一把. 而如果在你的人生中, 你没有真正的好朋友, 或者退一步讲, 你没有稍微好点的朋友, 那么哪怕你有再多的钱, 你也是无比空虚寂寞的. 如果你和每一个人打交道都是浮于表面的利益关系上, 一切交谈都是有目的性的, 这样的生活是最可怜的.
说实话, 在我的生活中,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非常自私自利, 也非常虚假, 假得让人一见到他就不想和他说话. 我时常在想, 这样自私的人会活得快乐吗? 他们活得幸福吗? 我想如果我是他们, 我真的生不如死. 我们是人, 不是动物. 我们有七情六欲, 我们需要一些知心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度过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事情, 有高兴的, 也有失意的. 高兴的我们乐于与朋友分享, 失意的更需要向朋友倾诉. 而如果你满怀心事想找个人倾诉或者找个人为你出主意时, 但是举目四望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之人, 那么我基本上可以说, 你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失败的. 如果你有一些特别重要却不能随便对别人说, 或者说不方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想找个知心朋友来聊的机会也没有, 那么你不会觉得你的人生很空虚吗?
人生在世, 必须要有一群好朋友, 更重要的是要有几个知心朋友, 起码也要有一个. 这个知心朋友基本上是你可以和他无所不谈的朋友. 你们的友情已经非常坚固, 甚至亲如兄弟. 你知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只为会你好, 而绝对不会害你. 也就是说, 你有什么悲伤的, 难堪的甚至不见得人的事, 你都愿意和他说, 让他为你分忧解难, 出谋划策. 甚至有些时候, 有些你不会对你的爱人说的事情, 你也会和他说, 因为友谊有时往往会比爱情客观. 当你有困难时, 这位知心朋友永远会对你不离不弃, 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你. 有了这样的朋友, 我想你才不枉此生. 不管你的事业是辉煌还是平淡, 你都是幸运的, 因为你从来不会孤单与无助. 而相反, 登上事业之巅却众叛亲离, 哪怕你暂时还是觉得很自豪很快乐, 我想你的快乐也不会长久的. 终有一天, 你会发现, 你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说就是, 你穷得只剩下钱了.
但是知心朋友不是我们嘴上说说就可以找到的. 这需要你首先以诚待人, 随着两人的友谊渐渐深入, 你们必须要在对方有困难时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对方, 这样一来二往的, 两人的感情就会渐渐深厚, 最后才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我觉得, 友谊最大的毒药, 是自私与见死不救. 自私的表现之一是斤斤计较. 说难听点就是吝啬, 只想得到不想付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两个朋友出去吃饭, 这顿你请了, 那下顿自然就轮到我请. 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了, 可是如果我们看看身边的人, 不知道这个常识的人还多着呢. 有时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把别人给予自己的东西当成是理所当然, 并且得到后还沾沾自喜, 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也应该回报一些东西给对方. 你可以用没钱和贫穷来做借口, 但是这样的理由不应该由你的口中说出, 而应该是由对方说出. 再举刚才的例子, 如果上次吃饭你的朋友请你了, 那这次吃饭你就应当请回别人. 如果你对你的朋友说 “唉, 我没钱, 你赚得多, 那就你请吧, 我不会客气的, 哈哈”, 那么, 暂且不说你这样做会多么损害两人的友情, 我会觉得你很不要脸, 穷得一点骨气也没有. 本来这些话应该是体谅你的朋友说的, 而不应该出自你的口中. 同样一句话, 出自不同人的口中, 哪怕最后事情的结果是一样的, 比如说都是你的朋友付钱, 但是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要是你的朋友主动体谅你的境况为你付钱, 那么这是难能可贵; 相反, 如果是你要别人出钱请你, 那是强人所难, 说句不好听的话, 叫 “逼良为娼”. 你想, 你话都说出口了, 只要对方不会像你这样不要脸的, 他再不想付钱也得付了. 你想, 这样的行为能找到知心朋友吗? 我实在不敢恭维.
再者, 见死不救也是知心朋友的大敌. 其实那些见别人处于困境之中, 特别是见到朋友处于困境之中而不予以帮助的人, 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暂且抛下什么知心朋友不说, 单就客观来讲, 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你自己. 人生在世, 三衰六旺, 不时发生. 正所谓祸福相依, 没有一个人可以拍胸脯保证自己一生都会一帆风顺而不需要别人帮助的. 正是因为以后我们也可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所以我们现在更加要学会帮助别人. 而且更得要的是, 你永远不知道你以后会在哪些方面需要别人帮助, 这就需要你尽力所能及之力去帮助形形色色, 具要有不同背景的人. 这就好比是考试一样,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考试会考书中的哪些章节,哪些不会考, 所以为了考好, 你必须要通本书地复习. 俗话说, 患难见真情. 我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但是我感受最深的, 却是患难 “出” 真情! 为什么呢? 我曾经有这样一个经历. 我本来和一个朋友平时交流不太多, 大家也就泛泛之交. 可是后面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 是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了我度过难关. 为了我的事情, 他不仅出钱, 还要出力, 弄了好久才帮我把问题解决了. 也就是从那件事起, 我们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从此肝胆相照. 如果按照我和他曾经的相识程度来说, 他完全可以把我的请求拒之门外.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所以, 当别人实在是有困难无法解决而找到你时, 你应该觉得幸运, 因为或许另一段深厚的友谊就要到来了. 而退一万步讲, 哪怕你们最后还无法成为知心朋友, 那么你今天帮助了别人, 哪天你有困难时, 别人也肯定会帮助你. 当然, 你要是遇到那种没心没肺, 忘恩负义之人, 那你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不过我相信, 大多数人还是有良心的. 从另一方面讲,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 说明你有能力, 有本事, 有价值. 没有能力和价值的人, 谁会去找他帮忙? 不过话说回来, 帮人也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时间, 如果实在是无能为力或者情况不允许时, 也要懂得拒绝别人, 毕竟我们不是为别人而活, 而是为自己而活. 一切尽力了就行了, 没有必要事事做得非常完备, 滴水不漏. 有一句话说得好: 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讨厌他, 那么这个人肯定有问题; 如果一个人大家都喜欢他, 那么他也肯定有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最简单的就是, 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 所以有时我看到我的空间有人出言不逊责备我时, 我一想到那句话就会立即释然, 因为这说明了我是没有问题的, 起码不会每个人都说我是好人, 呵呵.
从赵雯身上, 我的确感悟良多. 不过赵雯虽然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可是她的很多言论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虽然都是赤裸裸的消极话语, 因为这些话语道出了社会的现实. 从赵雯的身上, 我另一个深刻的感悟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好工作, 利益以及友谊之前的矛盾, 具点来说, 就是何时取, 何时舍; 何时需要坚守原则, 何时需要学会变通; 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什么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什么对我们是虚浮表面的……反正, 一部>, 道出了我们人生的N次方. 至于我们的人生N次方以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数值, 取决于我们人生的底线与价值观了.
---------------------------------------------------------------------------------
伦敦暴乱的教训
原文: 选自英国>
译者: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赖小琪
Watch out for tipping points. The London (and now UK) riots started after the shooting death of one suspected criminal – tragic, but not normally the trigger for widespread carnage. The death of one man was the catalyst for the Arab spring uprisings. In finance, the death of one firm turned a serious US problem into the worst global recession in decades.
留意一下伦敦暴乱事件的转折点. 伦敦暴乱(如今已蔓延整个英国)始于警方击毙一名犯罪嫌疑人—这是一桩惨事, 但是通常情况下不会引发大范围的屠杀. 一名男子的死亡可以成为 “阿拉伯之春” 暴动的催化剂. 在金融界, 一家公司(雷曼兄弟)的倒闭, 将美国的经济问题演变为数十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大衰退.
There are three striking parallels between the Lehman and London tipping points. First, a flammable environment, ready for a spark. In London, it was partly rising youth unemployment (the rate for 16-17 year olds has increased one-third to 36 per cent in the last four years) and perhaps increasing social inequality. In the US, it was an increase in overall leverage, base rates that slowly ratcheted up over five years, and reckless lending.
在雷曼公司倒闭和伦敦暴乱事件的转折点中, 有三个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 双方都有一个易燃的环境, 一点星火便可燎原. 伦敦不断上升的青年失业率(过去四年16至17岁的青年失业率增长三分之一, 如今达到36%)以及不断扩大的社会不平等是引发暴乱的部分原因.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源头则是不断增长的整体杠杆率, 在过去五年间缓慢增长的基础利率以及不顾后果的放贷.
Second, group psychology. A disturbance turns into a riot when a crowd gels into a mob – people affirming and fuelling each other’s irrational frenzy. That describes both rampaging youth and bankers furious to keep up with rivals’ investments in risky high-yield securities. The assumption was that if others paid a high price for an asset, it must be worth it – or more. Then the financial mob turned and there was a frenzy to sell.
第二个共同之处是群体心理. 当一群人凝聚成一帮暴徒时, 骚乱就会变成暴动, 因为大家都会相互肯定以及怂恿彼此不理智的疯狂行为. 这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动暴乱的青年变本加厉, 也可以解释银行家为了超越对手而狂热地在高风险和高收益证券的投资行为. 这些人都在设想, 如果别人都花高价购买某项资产, 这项资产必定是物有所值, 甚至物超所值. 而当金融暴徒们发现情况不对劲而准备四处逃窜时, 大家就疯狂地抛售手中的资产.
Finally, inadequate response before and after the tip. Light-touch policing allowed – or even encouraged – disaffected youth to go on the rampage. That mirrors the financial regulators’ now-infamous light-touch regime. In both cases, the lack of an earlier and stronger response encouraged more mayhem.
最后一个共同点是, 在转折点的前后, 应对措施不到位. 宽松的警力根本无法对暴乱中忿忿不平的青年起到作用, 反而让他们变本加厉, 令暴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现象如今同样反映在金融监管机构那臭名昭著的宽松监管体系上. 在这两者中, 早期以及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之缺乏, 使得暴乱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It is all but impossible to predict a tipping point. But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chances of disaster, by making the environment safer. That means being sceptical about popular trends and focusing on the underlying fundamentals. That is a lesson for politicians and investors.
然而, 要准确地预测出转折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 通过营造更为安全的环境从而减少灾难发生的几率则是可能实现的. 这就意味着, 管理当局应该对当今社会流行的趋势始终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 并且专注于社会的根本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层面上. 这是对政府官员以及投资者一个深刻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