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接到两个好消息, 都是关于雅思考试的. 5月26号雅思成绩公布了, 有两个学生考出了理想的成绩, 一个是7.5分, 另一个可能分数比较低一点, 但是对他本人来讲, 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所以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考7.5的学生, 其实只能说是我的 “准学生”, 因为我教他的时间并不长, 也不是很频繁, 都是工作之余一周教一次的. 他申请的一所美国名校要求雅思7.5分, 而他考了三四次, 都是7.0, 弱项是在口语和写作. 于是, 我们每次练习都是围绕口语和写作进行的. 因为他的底子比较好, 个人悟性也很高, 所以进步得很快, 终于在这次考试考出了好成绩.
而另一个学生, 其实应该说是我的好朋友了, 因为我从去年回国不久就开始教他, 一直教到现在了. 我最佩服的是他, 因为他为了考好雅思顺利出国, 把工作完全辞掉了, 一直非常刻苦地准备着. 刚开始教他的那段时间, 我并没有直接让他去学习雅思的相关内容, 更没有让他去做那些真题, 因为我明白他当时的底子并不适合做那些艰涩的题目. 当时我是先帮他从基础抓起, 从新概念第三册开始学, 特别是把他的语法功底打扎实. 万幸的是, 他之前曾经在我的介绍下请了一个师妹作家教, 他的语法知识也因此长进不少, 所以我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虽然目前他离他设定的目标还是比较遥远的, 但是我相信只要他一直努力下去, 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其实一直以来, 不管我教什么名目的英语, 雅思也罢, 商务英语也罢, 我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法基础的学习. 我也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网上经常有一些学者教授大放 “语法无用论”, 主张只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文章来培养语感, 从而完全掌握一门语言. 诚然, 我非常赞同我们要多读多背文章来培养语感(不过我不喜欢背诵, 大概太懒了), 但是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单是朗读和背诵就能达到高水准吗? 我实在不敢恭维. 为什么我们需要把语法学好呢? 很简单: 因为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我们不是生长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 所以我们缺乏对语言进行感受和把握的环境, 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想学好英语, 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规则, 而这些规则, 就是语法.
我曾在很多课上和学生说: “学习英语就像是在建一个房子, 语法就是房子的构架, 单词就像是砖头. 没有了扎实的语法, 这个房子是建不起来的, 或者说就算是勉强建起来了, 也是不牢固的.” 语法不好的学生, 不管他学多久, 他和英语之间总会有一层隔膜. 这层隔膜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不会过分地显现出来, 但是一旦工作对他的水平要求更高, 他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力不从心并不一定会体现在他的词汇不足上, 而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表达能力上. 举个例子, 我曾经有一个语法学得不够扎实的学生指着课本的一句话对我说: “老师, 我觉得我永远都写不出这样结构的句子.” 我仔细看了一下那句话, 发现那句话只是语法结构复杂了一点, 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句子. 还有一些学生, 他们写文章最高级之处就是在主句后面加一个定语从句, 这就是他们所能写到的 “最高级” 的句子. 他们根本不会用到倒装句, 强调句, 独立主格结构或者是虚拟语气, 更不要说把这些所有的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句子中了. 但是, 英语表达最精彩之处, 却是把所有的这些知识点根据场景灵活地结合运用, 这才让能读者感到淋漓尽致! 而遗憾的是, 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只会最简单的表达, 要他们写稍微复杂的句子, 他们就感到心慌意乱, 写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写得对不对. 根源就在于语法没有学好.
现代的英语教育, 不管是小学, 中学还是大学, 都在大喊 “增强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 现在的英语考试, 拿广东英语高考来讲, 几乎都找不到语法类的考题了. 考试就像是一个指挥棒, 引导着教育的方向. 于是, 所有的老师, 讲师也罢, 教授也罢, 都忽略了英语语法的教育, 而是拼命要学生读书和记单词. 多年前, 在我读高二的时候, 我曾经为了全国英语能力竞争努力复习. 我记得以前的英语竞赛就是就是语法竞赛, 很多题目哪怕你不认识里面的一些单词, 只要你的语法功底扎实, 就可以做出来, 然后就可以得奖. 这种只重语法而不重语感和词汇的方式, 正是十几二十年前的英语教育模式,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很高, 但是实际英语能力并不高, 主要表现在词汇不足, 语感不强, 造出来的句子语法是对的, 却不符合英美人士的日常表达习惯, 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 而如今, 我感觉, 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英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重视语法的教育了, 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让学生硬生生地接受一门外语, 让学生在模糊中摸索, 而又在摸索中模糊. 于是, 现在的学生以前的刚好相反, 他们的表达能力, 特别是口语能力比以前的学生更强了, 可是, 他们的表达准确度却更低了, 这表现在句子中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 大量的用词错误. 我平时在为学生改作文的过程中, 也经常被他们的表达和用词雷倒, 有时甚至要窒息了. 而国外的老师看到中国学生写的文章, 更是大跌眼镜. 唯有懂得平衡这两个极端的人, 才能学好英语.
大一的时候, 我曾经去听过一个著名的英语学者的讲座. 他当时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的一句话: “不要相信广告上说的两个月突破英语, 不要相信什么语法无用论. 你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法, 同时培养好良好的语感,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完美地掌握一门语言. 要是两个月不用学语法就可以学好一门外语, 我为什么还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呢?” 这番话对当时的我影响很深远. 天底下没有不用付出就可以获得的成功, 而需要付出多少, 则要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期望有多高.
-----------------------------------------------------
六月雅思作文预测:
The appearance of cities has been changed by modern building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sure that all the new buildings are built in traditional styl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ities.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正文(赖小琪版, 309词):
A city’s image and style is to a large extent reflected by its architectures that would change constantly with time rolling forward. Therefore, buildings in modern society are quite different with those in old era. Howev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sure that all the new buildings are built in traditional styles. To my mind, I keep skeptical of this assertion.
Doubtlessly, traditional buildings can mirror a city’s past and therefore are invaluable cultural assets for a city. Many traditional buildings are historical buildings that are of great historic significance. Hence, preserving these buildings goes far beyond simply protecting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but also means reliving a city’s history, whether it was a glory or a shame. Therefore, it is by no means an exaggeration to claim that traditional buildings are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Nevertheless, we cannot naive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all new buildings should be built in traditional style simply based on the above statements.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is, to a large extent, a dynamic and inclusive process that would change with time evolving and that would embrace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from other territories constantly. Hence, only relying on preserving and building traditional-styled architectures to protect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is unrealistic because there are an array of factors shaping cultural identity on top of buildings themselves. Moreover, modern-styled buildings are for sure part of a city’s culture that can display the feature of development in modern era, thereby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our modern city.
A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is a combination of its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refore, it should be reflected by both its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modern buildings. Only by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m can we truly experience our city’s unique and dynamic cul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