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6|回复: 0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民权观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9: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民权观念
提问者:10690
------
滕玉琳回答:
     一、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解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是我国古代民本观念的经典表达,也是出现得较早的文字表述。,“民惟邦本”可以理解为公民不仅是国家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国家的主体。
“本固邦宁”,根据上面的分析,“固”也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即牢固或者稳定。
二、从孔子的德政到孟子的仁政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其实就是“以德治国”的思想。孔子虽然也胸怀民本思想,但其民权观念却比较消极。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民权方面有所进步。民众拥有作出判断和表达想法的资格,并且这样的参与可以影响最终的决策。在这样的作品里,民权观念的痕迹是比较明显的。
三、古代皇帝的统治术——“民本”思想
《荀子?王制》里有这样的表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观点深受后来的皇帝们所喜爱,比如唐太宗就认识到了“舟与水”的关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就向他强调了这个观点。这也是一种以民为本的理念,但这里的以民为本与上文的“民本”思想是有所区别的。

四、明清思想家的“公天下”观念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理论之一。《吕氏春秋》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样的经典表述。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认为君主是为天下服务的,犀利地批判了君主的“家天下”思想。所以他说:“我之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为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黄宗羲强调用法律和制度来扼制权力滥用,这已经是对“公天下“观念”的一大发展。
某种意义上说,民本精神使专制得以缓解,也使民众的地位有所提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一个原因。虽然传统的民本学说里缺乏明确的民权概念,距离民主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民本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已经深深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民本精神早已成了我们所公认的中华文化,并渗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http://blog.china.com.cn/wangweiyi/art/4299314.html
回答时间:2011-11-10 20:14:40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民本 民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0 05:18 , Processed in 0.0401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