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微生物与人类生活(Microorganism and Human Life) 学分:1 学时:16
课程类别:综合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张庆华(副教授) 宋增福(讲师(高校))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教育选修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通过讲解艾滋病、疯牛病和微生物在工农业和环保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社会有益和有害的方面,初步具有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史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生物,通过讲解艾滋病、疯牛病、炭疽、SARS等当下比较流行的话题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有害的方面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传染艾滋病的途径,炭疽杆菌等常见生物武器的危害和个人防护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防“艾”防病意识,使之具有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历史回顾(4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我国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贡献。
学习要求: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自 学:微生物的贡献。
讨 论:微生物为什么具有一系列有别于它种生物的特点?
第二章 世纪恐慌:炭疽(4学时)
主要内容:炭疽恐慌事件由来;炭疽与生物战、生物恐怖;炭疽基本知识;常见生物恐怖因子概述;可疑物品的甄别和处理。
学习要求:正确认识生物战和生物武器;理解生物武器的常见种类、炭疽致病机理、了解生物武器来袭时个人的防护措施。
自 学: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
课堂案例讨论: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基炭疽菌泄露事件
作 业: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章 黄色瘟疫:艾滋病(4学时)
主要内容:什么是爱滋病,HIV病毒的致病机理、爱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防治、艾滋病的诊断、艾滋病的治疗、今天我国艾滋病态势:重重忧患包围“一喜”。
学习要求:了解艾滋病在中外各国的流行状况;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和检测方法,掌握艾滋病的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和鸡尾酒疗法,现代各学派关于HIV病毒的来源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病毒和反转录病毒的概念。
自 学:艾滋病的诊断
阅 读:艾滋病相关书籍和国内外官方网站
第四章 悲伤与痛苦:疯牛病(4学时)
主要内容:疯牛病从何而来、对疯牛病的防范措施、疯牛病的流行状况、疯牛病的病原特征、疯牛病的传播途径。
学习要求:了解疯牛病的来源和在英国造成的危害,掌握亚病毒(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的概念,了解对疯牛病的防范措施
课堂案例讨论:疯牛病是天灾还是人祸?
课堂视屏: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我们的朋友:微生物食品(4学时)
主要内容: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如猴头菇、灵芝、香菇、银耳、黑木耳等主要营养价值,霉菌、放线菌、酵母菌对人类生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一) 学习要求:理解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大型真菌的分类地位和主要特点,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 学: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螺旋藻、盐生杜氏藻等食品和健康食品
作 业:动手自制馒头。
第六章 发酵工厂中的小“工人”(4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育种技术,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发酵工业产品与经济。
学习要求:理解发酵的概念,了解微生物育种技术: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掌握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掌握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主要的发酵工业产品。
自 学:微生物发酵工业设备。
视 屏:微生物
第七章 多才多艺的小精灵:微生物与环境(4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失调,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及降解——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的生物处理,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益环境的产品:生物杀虫剂、多聚羟基烷酸PHA,微生物与资源利用:微生物冶金、磷矿的微生物处理、微生物与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微生物与绿色能源:燃料酒精、沼气。
学习要求: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理解PHA、BT、赤潮、水华、活性污泥、等概念,掌握微生物在石油勘探、采油和加工中的主要作用,微生物作为“耕牛”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案例讨论:《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第八章 全球的健康考虑——公共健康微生物学(4学时)
主要内容:伤寒Mary的悲剧,Snow的霍乱研究,全球的健康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到流行病区旅游,突发性和复发性传染病。
学习要求:理解传染病的传播的三个阶段:脱离宿主、传播、进入新宿主,掌握控制流行病的公共健康措施,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公共健康措施整体水平差异。
自 学:宿主群落
作业: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视屏、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视屏课的次数应不少2次,主要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病毒,视屏课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阅读管理学名著、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微生物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害的方面,具体介绍了三种当下最流行的疾病,第三部分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具体介绍了微生物做为“奶牛”、“肉牛”、“耕牛”的功能。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论文方式,考试范围应是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领域,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10%、论文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Madigan,M.T.,Parker,J.编著.微生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A.N.格拉泽,二介堂弘编著.微生物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Brian J.B.Wood编著. 发酵食品微生物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阅读书目:
1.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陈士瑜,陈海英.蕈菌医方集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 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
4.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5. 赵学敏(清)本草纲目拾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全校任选课,目的在于普及科普知识,各章应重点讲授微生物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利与弊,使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