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5|回复: 0

[生命学院] 普通动物学(Zoolog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普通动物学(Zoology)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陈立婧(副教授)  胡忠军(副教授)  刘至治(副教授)  张瑞雷(副教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普通动物学是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本课程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介绍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生活方式、地理分布及经济意义。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二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专业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本课程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对代表动物的讲述,介绍各类群动物(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机能和生物学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动物类群的内部结构特点、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分类特征和分类方法及依据。了解各动物类群的进化历程和演变规律。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
主要内容:动物学的定义、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正确认识和了解动物的自然规律,以便改造控制和利用动物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师研究,基本方法有描述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综合研究法。国外动物学的发展、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况。
学习要求: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目的、方法、发展。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3学时)
主要内容: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生活方式、分布、形态及大小;(二)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有机体、由细胞内部分化的细胞器来完成所有生理机能。(三)原生动物中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类群。二、原生动物的分类概述: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各纲特征及代表种类比较。
学习要求: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知识。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1学时)
主要内容:一、个体发育:胚前期;胚胎发育(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三胚层分化);胚后发育(直接和间接发育)。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的概念。三、生物发生律及其对了解动物类群间关系的意义。四、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学习要求:掌握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主要阶段;了解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四章  海绵动物门(1学时)
主要内容:一、结构的原始性,体形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二、水沟系与固着生活;领细胞及细胞内消化。三、生殖发育: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有性生殖、发育中形成两囊幼虫及逆转现象。四、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五、常见种类及经济价值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一、生活方式与分布。二、辐射对称。三、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四、组织分化。五、网状神经系、刺细胞。六、生活史:水螅型与水母型个体、生活史多有世代交替现象。七、代表动物:水螅: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生殖特点。八、各纲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腔肠动物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特别是体型、胚层、组织分化、神经系统等。从而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了解各纲的特征重要种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3学时)
主要内容:一、体扁平、两侧对称。二、三胚层、皮肌囊的结构。三、无体腔。四、不完全的消化系统。五、原肾管系统。六、梯形神经系统。七、生殖特点、生活方式。八、代表动物:真涡虫: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机能,适应于自由生活的主要特点;生殖、再生、在动物进化的意义。九、各纲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七章 原腔动物(2学时)
主要内容:一、两侧对称。二、体线形,体表具角质膜,肌肉退化。三、原体腔。四、消化、排泄、神经、生殖系统的构造特点。五、雌雄异体、异形。六、代表动物:蛔虫:形态结构、个体发育及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七、轮虫的生活史
学习要求: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蛔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基本掌握线虫纲、轮虫纲的主要特征及意义;了解寄生中心和寄主的关系及主要寄生线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3学时)
主要内容:一、体分节、同律分节。二、刚毛及疣足。三、真体腔。四、后肾管。五、闭管式特环系统。六、链状神经系统。七、生殖系特点。八、担轮幼虫。九、代表动物:环毛蚓:生活习性、外形、适于土壤生活的结构特征、内部构造、生殖、个体发育的特点、直接发育。十、各纲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牲特片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3学时)
主要内容:一、门的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体分头、足、内脏团、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大多雌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盆幼虫。二、代表动物:无齿蚌: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生殖与个体发育。三、各纲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5学时)
主要内容:一、门的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特征,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二、分类概述:1.甲壳纲:主要特征:对水中生活的适应、体分区、附肢的基本类型及其功能、鳃呼吸、排泄器官、个体发育特点;代表动物:沼虾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生殖与发育。2.昆虫纲:主要特征:适应陆生的特征、体分区、附肢及翅特点(类型及功能)、个体发育、分布;代表动物:棉蝗(或其他蝗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机能特点及生殖发育特点。生物学特征:生殖方式、变态发育、社会性和多态现象、主要习性(食性、趋性、日出性与夜出性、休眠与滞育等)。
学习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并掌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基本掌握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的简要特征以及昆虫纲的主要目的鉴别特征、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1.5学时)
主要内容:一、门的主要特征:幼体为两侧对称,成体为次生性辐射对称体壁及骨骼特点,体腔发达(围脏腔,水管系、围血腔)、水管系特点、后口动物。二、代表动物海盘车(海星)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生殖和发育特点。三、各纲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海盘车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及个体发育;基本掌握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及海百合纲的主要特征;了解棘皮动特的系统发展和经济意义。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0.5学时)
主要内容:一、背神经索、鳃裂、口索等半索动物的代表。二、柱头虫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机能特点,生殖和变态发育(幼虫)。三、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学习要求:掌握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柱头虫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从而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一)脊索;(二)背神经管;(三)咽鳃裂。二、次要特征:
心脏的位置、肛后尾、生活的内骨骼等。三、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四、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五、 脊索动物分类
学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半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四章 圆口纲(0.5学时)
主要内容:以七鳃鳗为代表说明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真正的上下颌,没有偶鳍,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骨,单鼻孔及其位置,呼吸器(鳃囊)、内耳半规管只有1—2个,消化系特点(舌特化与生活方式)
学习要求: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五章 鱼纲(2.5学时)
主要内容:一、体形、鳞、鳍。单循环、颌起源、生殖等特点。二、水生生活的适应。三、适应性特征和进步性特征。四、鱼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机能特点。
学习要求:握鱼纲的主要特征及鲫(或鲤)鱼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基本掌握鱼类各重要目的特征及鱼类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六章 两栖纲(2学时)
主要内容:一、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皮肤、骨骼、肌肉、呼吸、循环,神经感官系统等主要特征。二、变态发生。三、适应陆地生活和水中生活构造特点。四、代表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机能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及青蛙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并应掌握两栖纲各重要目的特征及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我国两栖类资源。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七章 爬行纲(2学时)
主要内容:一、对陆生生活的适应:(一)适应特点:器官系统的演化;(二)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基本掌握石龙子的形态、内部结构特点以及四个目的主要特征;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和爬行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八章 鸟纲(2学时)
主要内容:一、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翔生活适应的特点。二、器官系统的演化。三、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四、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鸟纲的主要特征及家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基本掌握鸟纲主要目的的特征及种类,生态与人类的关系;了解鸟类的起源和演化。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十九章 哺乳纲(2学时)
主要内容:一、哺乳纲进步性特征;胎生、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家兔的形态结构特点;基本掌握各亚纲、重要目和科的特征以及哺乳类的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第二十章 复习讨论课(6学时)
主要内容:一、无脊椎动物各门动物之间的组织结构的关系和演化。二、动物界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第二十一章        动物地理与动物生态(2学时)
主要内容:第一节        动物地理学概述:一、生物圈        (一)生物圈概念(二)研究生物圈的意义
二、动物的地理分布;三、动物地理区划:(一)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二)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三)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第二节        动物生态学概述:一、生态因子:(一)生物因子;(二)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化学因子;二、种群:种群的概念、结构和数量变动;三、群落: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食物链;四、生态系统:㈠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与功能;㈡生态平衡;㈢生态锥现象;㈣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㈤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生态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状况;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作    业:复习本章内容。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动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2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每一章节的复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二十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自学、作业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PPT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和软件式课件,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出勤占10%、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占20%、课堂讨论占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第2版。
阅读书目:
1. 姜云垒、冯江,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2. 侯林、吴孝兵 ,动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1版。
3.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动物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不一致,每4人一组;
2. 评价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2 21:13 , Processed in 0.0424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