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植物与植物生理学(2)(Plant and Plant Physiology(2))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水族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选修课,主要从植物形态结构及其生理代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细胞各种代谢生理活动的规律和机理。本课程教学目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生理代谢机制等理论知识及重要研究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农作物和藻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将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海藻和微藻养殖生产上,解决有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简介
《植物与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科方向的高级课程,从植物生理生化角度上阐明植物细胞和个体生命代谢过程。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基本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物质、抗性生理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及其调控、各种必需元素、呼吸代谢途径及能量提供、各种植物激素的重要生理作用,特别是需要掌握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葡萄胎并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过程和机制,并了解植物如何面临各种逆境调节自身代谢的各种抗性生理,以及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生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日后参加生产、科研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掌握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的定义,
第二章 植物组织 (4学时)
主要内容:组织,成熟组织,组织系统。
学习要求:了解组织系统,理解成熟组织中的机械、保护、薄壁、输导、分泌组织,掌握组织,分生组织概念
第三章 植物的根 (4学时)
主要内容:根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了解根的生理功能与利用;了解根与根系的类型;理解根尖的结构与发展,掌握根初生结构:表皮,皮层,维管柱,掌握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第四章 植物的茎 (4学时)
主要内容:茎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了解茎的生理功能与利用;了解茎的形态,掌握茎的初生结构,掌握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第五章 植物的叶 (4学时)
主要内容:叶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了解叶的生理功能与利用;理解叶的形态,掌握叶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 植物水分代谢 (6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细胞水势;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蒸腾作用及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理解植物蒸腾作用及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掌握植物细胞水势概念。
第七章 植物矿质营养 (6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必需矿质元素;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吸收机理;无机养料同化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理解无机养料同化作用,掌握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吸收机理。
第八章 植物光合作用 (6学时)
主要内容:光合作用重要性;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机理;光呼吸;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学习要求:了解光合作用重要性,理解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掌握光合作用能量收集、转化与储存等重要机理、光呼吸生理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第九章 植物呼吸作用 (4学时)
主要内容: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植物呼吸代谢途径;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呼吸作用的调控;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学习要求: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理解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呼吸作用的调控、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掌握植物呼吸代谢途径。
第十章 植物生长物质 (2学时)
主要内容: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作用。
第十一章 植物生长发育 (2学时)
主要内容:种子萌发;植物生长;植物发育;植物生殖;植物衰老。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个体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
第十二章 植物抗性生理 (4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抗寒性;植物抗旱性;植物抗热性;植物抗涝性;植物抗盐性;植物抗病性。
学习要求:了解植物的各种抗性生理,理解植物抗性生理及寒害等不良环境因素对植物伤害的作用机理。
四、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构造,基本原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各种器官和组织名称,系统了解植物从种子萌发,生长,分化等生理现象和机理。
教师应重点讲授各种代谢生理:水分生理,矿质元素生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抗性生理等。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及课件。
考试主要采用论文方式。
总评成绩:出勤及平时表现占40%,论文成绩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曾广文 蒋德安主编 《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2)王忠主编 《植物生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3)潘瑞炽主编 《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4版
(4)刘钟栋主编 《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第1版
(5)傅承新,丁丙扬.植物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6)宋永昌著.植被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谢国文,廖富林,刘勇.植物学学习指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8)朱念德.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必须在所有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完成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该课程学习可对植物学方面知识有一宏观了解和把握,为以后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