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9|回复: 0

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2]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3]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皆隐者,不一定是真实姓名。耦(ǒu偶)而耕:二人配合并耕。 [2]子路: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弟子。 [3]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求得贤君而仕,躲避不道之主。辟,通“避”。





赏析:


本文选自《论语·微子》。


春秋末年,西周遗制正处于瓦解之际。孔子从他的核心思想“仁”出发,仍然顽强地高举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的理想旗帜,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然而,灭国不可能再兴,绝世不可能复续,天下大势,如洪水滔滔,万牛莫挽。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孔子所志不遂,处境狼狈。《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所写的内容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全文篇幅不长,但含量丰厚,行文生动,可作为一则简单的故事来欣赏。


第一节为故事的开端,短短三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发生的地点是在“长沮、桀溺耦而耕”的田里,人物有上述四人。


第二、三节是故事的发展,写子路问津的经过及结果。子路先问长沮,长沮得知问路的是“鲁孔丘”,不但不答,反而用“是知津矣”一句讽刺孔子周游列国而一无所获的失败的追求。——你周游列国,道路一定很熟,哪里会不知道渡口呢?子路碰了钉子,只好再问桀溺。桀溺不像长沮那样冷嘲,而是代之以热告:“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你)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前一个问句是正面警告: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后一个问句是反面诱导:与其避人,不如避世,反得安乐。然后再辅之以“耰而不辍”的行动,一来是把自己的说教淡化于不经意之中,同时也是作出表率:“避世之士”,无忧无虑。由此可见隐士的聪明。


第四节是故事的结局。写故事主人公孔子的反应:“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或许,隐士的话触发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万千感慨了吧,引动了他对“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的蓦然回首而无限辛酸了吧。“怃然”二字是怅然若失的样子,所蕴含的感情力量实在是够深沉的了。然而,内心尽管痛苦,道路尽管艰辛,孔子的回答却是斩钉截铁:“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决不去隐居山林,必须与世人一起生活。倘若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改革了。很明白,天下仍然无道,变革决不停止。这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受惠于这种可贵的精神。


在艺术上,本章也很有特点。引人入胜的故事结构已如上述,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全文落实到写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却大量落墨于孔子的狼狈:迷路、问路的狼狈,被讥刺的狼狈,被冷淡的狼狈。然而,这些狼狈全成了铺垫,孔子的人格正是在与这些狼狈的衬托下放射出伟大的光辉。全文的主人公是孔子,然而却大量着笔于其他三人,可是仔细玩味,却又无一不是在写孔子。在记录问话时,不避重复地两次记下长沮、桀溺核对是不是“鲁孔丘”,一方面突出了主人公孔子,一方面也增添了行文的戏剧性、趣味性。此外,孔子“怃然”的神态里所蕴含的巨大的感情内容,桀溺“耰而不辍”的行动所造成的多方面的表达效果,都十分耐人寻味。这些都说明,本章的语言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周先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4 16:03 , Processed in 0.0383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