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5|回复: 0

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赏析:


蚕欲老,是说蚕到了快要吐丝的时候,需要勤饲桑叶,以保证蚕的健康发育。麦半黄,是说麦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需要及时锄土,这样有利于麦吸收营养。


以上两项农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天才能做好的。当时的天气却是阴雨连绵,山前山后全被雨水笼盖着。在这种情况下,农夫不能把耒锄土,农家妇女也不能携筐采桑叶饲蚕了。“废筐”,即不能携筐之意,《诗经·豳风·七月》有“女执懿筐,爰求柔桑”之句,这里是反用。而且带有雨水的桑叶,蚕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采用。


在这“农夫辍耒女废筐”严重妨碍农事活动的时刻,按照习惯观念来说,观音菩萨(即白衣仙人)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但此刻却高高坐在堂上,对眼前的苦难漠不关心!这当然是就眼前的神像来说的,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则是指“为民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讽刺之意,溢于言外。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是反对新法的,讽刺之意,也可能与此有关。但苏轼是比较能从新法的实效来看待问题的,对新法也并非全盘否定,如“免役”法,他就曾认为于民有利;同时,依附新法的人良莠不齐,在执行新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少的偏差。因此,这首诗的讽刺性无论是否与反对新法有关,只从诗中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的。


这首诗语言通俗,韵调和谐,很有民歌风味。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讽刺意味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纪昀评此诗说:“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价指出了这首诗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宋朝在文字上的控制,比唐朝要严。因此,像杜甫、白居易等敢于针对时事而发的诗歌,在宋人中很难找到。苏轼虽然是个敢于说话的人,但也不能不有所顾虑,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含蓄,言而不尽。尽管如此,苏轼后来仍因诗获罪下狱(即“乌台诗案”)。因此,今天读这类诗,要了解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依然敢于且善于表达自己对时政的意见,而不能完全用杜甫、白居易等唐人的前例去苛求他。


(张志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 06:01 , Processed in 0.0437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