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9|回复: 0

司马光《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赏析:


鲜于子骏,名侁;范尧夫,名纯仁,乃范仲淹次子;尧夫弟彝叟,名纯礼,为范仲淹三子。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往。玩味最后两句之意,这首五言古诗当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的时期。


一个春日的晚上,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里。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开首两句写节候。青春,春季。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乃因置身僻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的衣服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


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群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声响。在这个雨后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不觉得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窗外皓月正与自己的卧处相对,好不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痛饮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中不免会泛起涟漪,此时诗人便正处于此种心境中。可以设想,他大概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或许他想自己当初在宋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好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他不听,皇帝也支持他,新法最终还是推行了。司马光认为自己的言论出于一片忠心,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未应,一作“未足”,当为“未足”。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自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司马光却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说明自己的品性和操守。最末两句为此诗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情感。


此诗用意颇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读来有清新之感。这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周慧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 06:05 , Processed in 0.043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