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回复: 0

“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适用于所有人群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有一些道理。春季毛孔会由相对闭锁的状态慢慢舒张,而春天风较大,从中医角度讲,风为百病之长,侵入人体内部,常常有春寒冻人的感觉。此外,春天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而“秋冻”是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而是要逐渐添衣,这个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适应秋凉冬冷的气候。但“秋冻”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冷了也不添衣,而应该是身体略感凉意,又不觉得寒冷。




当然,“春捂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末春时天气转热,如果一直捂着反而会引起伤风感冒,而在晚秋的寒冷天气里就更不适合“秋冻”了。进入深秋,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明显降温时应及时增加衣物,不要盲目固守“秋冻”。老人和小孩,以及一些因病身体虚弱的人群,其生理功能相对差,抵抗力弱,还是要多加小心,如老寒腿患者,长期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更要注意保暖,莫盲目“秋冻”。秋凉添衣宜薄衣多层,一般白天上身可以穿薄些或穿宽松点,但不要露肚脐,也要避免颈肩部的裸露。下身可以改穿长裤,最好不露脚踝。


“春捂”有个“临界温度”

是否“春捂”,要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以适当减衣;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持续一两周)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会轻易感冒或染上其他病了。民间所谓“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说的皆是这个道理。


“暖春”到来,即连续几日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春捂”到底是“捂”哪儿?

“春捂”要“捂”对地方,身体3个寒气入口要重点捂一捂。


捂肚子: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


捂背: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捂脚: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12:44 , Processed in 0.0517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