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回复: 0

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们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管理与公共支撑党支部。我是甄晓林,我是刘晓倩。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姚檀栋院士撰写的《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感恩篇》,该文发表于2020年2月21日,兰州大学微信公众号,治学大家谈栏目。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长期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严纯华校长专门发电子邮件给姚檀栋院士,谈到要启动一个兰大学子网上谈的互动课堂,邀请姚院士作为校友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和工作的故事,传递正能量。


接下来,由我们为大家诵读文章节选:


我感恩我朴实的家风教育,让我以忍耐、正直、善良做人,这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属于注重读书的家庭,家风教育就是忍耐、善良和勤劳。没时间列举一件一件的事例。但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是忍和善两个字是作为中堂挂起来的,而且中堂的忍和善两个字是画出的一只一只小鸟组成的,这也正是一家人做人的写照。第二件事是堂屋、卧室墙壁上挂着字画,楷体字100多字写于四幅条幅上。开头两句就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除。教育家人不能睡懒觉,要勤快,而且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子打扫干净。我这一生可能会忘掉好多事情,但忍耐、正直和善良的家风教育,不但不会忘,而且永远励志前行。


我感恩我在小学受到的教育,让我喜欢上了读书,这成为我改变命运的基石。还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连环画故事书,其中一句是“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在我的作文里放进去,老师在下面画了两红杠来称赞,这激励我读更多的书去找更精彩的句子。后来读了《三国演义》《水浒》《精忠岳传》《红楼梦》等名著,读得津津有味,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我感恩我在初中受到的教育,让我学会了自律,这成为我一直保持正向前行的一种惯性。上初中时,家里希望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也就是当时的常坪中学。因为离家太远,我就住校了,只是周末回一次家。住校以后的生活有点准军事化,每天早上七点老师在每个宿舍前吹哨子叫醒学生,七点一刻吹哨子集合跑操,然后吃一点东西就开始早自习和上课。早起习惯由此养成,一直贯穿到我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遇到了两位老师,成了我自律的榜样。


我感恩我在高中和大学受到的教育,让我懂得思考,带我进入科学研究专业领域,一直奋斗到今天。上大学以后遇到了李吉均老师,让我们感觉到了科学达人的风范。刚到兰大不久,在没见到李老师之前,就听到他和物理系葛墨林是同学们之间经常仰慕式调侃的兰大两位教师新秀。侃料就是他们过于勤奋和专注而不会生活,说他们是煤球满地滚、罐头当饭吃。这是调侃,但确实也是真的。他们勤奋和专注于科学,没时间整理家务和上街买菜做饭。后来我有幸成为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听李老师讲课可以把枯燥的科学变成生动的故事,所以听他讲课是一种精神大餐享受。和他一起出野外,是科研视野的拓展。他的长期野外工作积累,使得他对每一种地理过程和每一种地理景观都有独到的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思维也随之扩展。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科学牺牲精神的标杆。1980年他带我们去贡嘎山考察冰川,掉进冰裂缝摔断了肋骨,怕影响考察,他硬在冰川上顶了两个星期,直到野外考察结束才去医院。科学是和专注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是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的,而兰大就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我感恩我在中科院受到的教育,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革新自己。我国新学位体系刚刚建立的时候,可以带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很少,那时候整个兰州地区的地学博士导师就俩人,一个是施雅风,另一个是高由禧。李老师鼓励我报考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考取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让我不断感悟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作为一名学者,一生只追求真理。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业余爱好,唯一的乐趣就是徜徉于科学的海洋。他60多岁时仍然带领我们出野外、爬冰川,白天出野外,晚上写总结,天天满负荷工作。他满怀深情地说,冰川研究是一项英雄而豪迈的事业。他的科学精神就是英雄和豪迈的写照。他作为一名导师,是认真和严格的,也是闻名遐迩的。他对学生的严谨、严格和认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年轻人才成长。他作为科学领袖,不但在全国范围广纳人才,也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组织中国冰川学研究队伍,带领中国冰川学研究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有“中国冰川之父”之称。他特别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他在1990年代组织冰川、大气、水文、海洋、第四纪等不同领域科学家合作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变暖变湿的论断,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鲜明例证。科学研究通过大格局科学家的引领发展成大事业,施雅风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精神和资产。


我感恩我在国际科学大师们那里受到的教育,让我从国际前沿找到新的科学研究地平线,与国际并轨。1980年代,是一个科教热流奔涌的年代,是一个出国激情奔放的年代。那时候,上大学搞科研受全体国民的热捧,考托福去留学是每个学人的情结。我在考取施雅风的博士后也通过了托福考试想出国留学,但他对我讲,我希望你在国内,但是和国外科学家共同培养,我听从他的安排,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读博第二年,我就到美国参加了爱达荷大学主办的暑期学校,学习结束后又去了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学习深造。接着又参加了Thompson教授的冰芯研究项目。博士刚毕业,就去法国做博士后,然后又直接从法国到美国做博士后。和科学巨匠们在一起,我真正感觉到了科学研究是他们整个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持续行为。当他们引领一个计划,或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抑或是获得一个大奖时,这些都是他们科学生涯中的一个一个节点,完成了这一个节点的行动,马上就进入下一个节点的行动。他们一流的实验技术,他们先进的科学理念,他们严谨的科学思路,他们潜心的科学精神,给我后来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学术底蕴,也为我后来的研究竖起了标杆。


感谢这些帮我成长的恩师们,在对他们的感恩中前行,总能给我正能量!


通过剖析成长与研究中的感悟、求学治学的经历,姚檀栋院士以感恩为主题,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课。启迪科研道路上的“后浪们”在感恩中前行,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是科研工作者收到的一笔巨额财富。


(朗诵文摘编自《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感恩篇》,原文作者:姚檀栋,朗诵人:甄晓林 刘晓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0 18:30 , Processed in 0.0377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