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回复: 0

他是创新争先者,也是继承者,“从严、重导、求新”让他终身受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近日公布,西北工业大学的介万奇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从做科研的思路上来说,周先生做任何事情非常严谨,非常认真,绝对不浮躁。这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是我觉得很难企及他的高度。关于做人,周先生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他对自己的要求要比对别人的要求高,我也是想努力学习他的这种作风。尽量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别人稍微宽容一点。”


回忆起导师周尧和院士对他的影响,介万奇这样说道。


树立信心的开学第一课


1977年,介万奇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农村长大的他对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但报到时,他得知自己的专业是铸造。他和很多学生一样,认为铸造是又苦又脏的工作,不知道其中还有大学问,还有学长对他说,铸造专业所在的四系是“次系”。


周尧和的报告,让有点沮丧的介万奇恢复了信心。


周尧和对新生们说,“不要总说哥德巴赫猜想很牛,材料科学里也有很多很大的学问值得去钻研”。


当时周尧和在材料和铸造领域已经是权威专家,他的报告通俗易懂又高屋建瓴。介万奇从此认识到铸造也值得钻研、值得学习。




放手的导师与用心的学生


介万奇佩服周尧和的学识和风度。大三时,听过周尧和教授的铸造原理课后,介万奇下定决心要读周尧和的研究生。


“从严、重导、求新”是周尧和对治学的理解。从严就是说对学生要求要严格;重导既不是放手不管,又不是什么事都替学生做,而是关键的时候帮学生点拨一下,让学生能够经过帮助自主地解决问题;求新就是始终是瞄着比较前沿的方向。


介万奇就是这样在周尧和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博士的学业。


大的研究方向由周尧和确定,具体的细节由介万奇自己解决。每当介万奇遇到困难去请教周尧和时,他发现,周先生对他的困难早有准备。


表面上是导师放手,但周尧和却一直关注着学生学业的进展,为了锻炼学生,他从不会越俎代庖。


毕业后,介万奇留在了周尧和的课题组,开始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想利用凝固的原理,研究功能晶体材料。这个想法得到了周尧和鼓励与支持。他总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墨守成规,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自身的勤奋遇到良师的指导,介万奇很快成长为我国凝固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理论是基,技术为用


材料科学要注重实际应用,也要追求解决重要理论问题,只有将理论与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突破。周尧和是这样做的,介万奇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我现在做任何事情时,也是既要考虑理论上的是不是有可以探讨的科学问题,同时也希望能够实现应用。现在我做科研基本上也是这么一个思路。”介万奇在接受采集小组访谈的时候这样说。


1994年起,介万奇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光电晶体材料,现在团队已设计出的探测器级碲锌镉晶体,晶体成品率比国外的高压Bridgman法提高了3~5倍,生产效率比THM法提高了3倍以上,综合成本降低了50%以上。在形成成套生产技术后,晶体生产已实现了产业化。


2013年,介万奇主持完成的“高能射线探测器用碲锌镉晶体材料及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将来如果医院的CT机使用的是碲锌镉晶体材料,那检查者接受目前辐射剂量的三分之一,就可以得到同等清晰度的成像。


通过十余年的探索,介万奇带领团队已获得了30余项专利技术,开发出了探测器级碲锌镉单晶体工业化、高效率、低成本制备技术和关键设备,解决了晶体材料的成分设计和优化、晶体合成与生长、晶体加工与表面 处理以及探测器元件的制备等技术难题,已批量生产出大尺寸探测器级碲锌镉单晶,单晶成品率达到60%以上。


深耕多年后,介万奇希望能多发现一些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性能更优异的新材料,去满足工程应用不断发展的需要。(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1 03:21 , Processed in 0.0362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