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回复: 0

慎重选址、合理规划,科学助灾后重建走“捷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灾难的发生是瞬间的记忆,那么灾后重建就是复杂的持久战,甚至是拉锯战。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后来的芦山地震,大灾之后的经验告诉我们,灾后重建必须讲究科学性。只有有了科学的指导,因灾难而满目疮痍的大地才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灾后重建 选址要够科学


灾后重建,如同在白纸上作画,而选址便是定下这张用来作画的纸,是重建的关键一环。


对于重建选址,因缺乏全面考虑与科技支撑,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曾八进老北川地震遗址,让他感慨最深的便是老北川县城之所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与县城建在大型地震断裂和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区域有很大关系。


解放初期,北川县城并不在曲山镇,而是位于湔江上游的禹里乡。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加上匪患严重,县城决定外迁。反复调查选址,最终定在曲山镇。曲山镇位于湔江岸边,山清水秀,但两侧高山耸立。当时反对选址曲山镇的专家就曾指出:“一旦高山崩塌,县城就会被‘包饺子’。”汶川地震后,人们发现,老县城恰恰就在地震主断裂带上,地震带来的强烈地面震动和大型滑坡,彻底摧毁了它。


汶川地震后在讨论北川县城重建时,中央决定将新县城建在永昌镇,避开了已知的大型地震断裂带。新北川几万居民彻底摆脱了大地震的威胁。


科学规划 绝非一日之功


回想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5月23日,国务院就成立了由发改委、四川省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他有关部门组成的灾后重建规划小组。


灾后重建,规划当先。规划建设涉及灾区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灾后重建不单是要给灾区人民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更要通过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使灾区能健康正常运转,使经济和社会整体都能受益。


重建规划除了要对人口分布进行科学安排,更要对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并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生态、节能、科技、环保等先进理念也是重建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认为,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灾后重建用了10年。日本1995年阪神—淡路地震灾后重建用了8年。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工程,规划编制亦不可操之过急。


重建房屋 抗震性能有待提高


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表明,地震中90%的遇难者都是被倒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因此,建筑物防倒塌应是灾后重建的关键环节。不同地方、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民生住宅等的抗震标准如何设定?灾后用怎样的材料和技术重建抗震房屋?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证成本?这些都是近年来地震专家们正在做的工作。


鉴于大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立了极罕遇地震作用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便有关部门开展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时加以考虑,希望减少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此同时,国家正推动在全面加强新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和老旧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的前提下,在地震高危险区域进行抗震加固工作。


高孟潭表示,多年来他在大型地震带野外考察时发现,一方面,在一些大型断裂带上,依然有较大一部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很差,其中也包括一些正在建设的新住房。老旧房屋抗震加固工作进展与中央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城镇房屋建设的抗震标准总体上仍然偏低,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缺乏有效监管,在极端地震事件下,建筑物的抗倒塌性能根本无法保证。保障大型断裂带附近人民的生命安全,降低地震死亡率仍面临巨大挑战。


心理援助 精神家园不可忽略


灾后重建不仅是建造房屋,救助灾区人民心灵,使他们恢复信心,树立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也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援助的落实过程,需要的是科学。汶川地震后,当地曾出现因为某些心理咨询不专业,导致受灾群众的伤疤被一次次揭开,遭遇二次创伤的问题。此后,大灾之后精神家园的重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曾表示,重大灾难后的心理状态是分期的,首先是惊恐期,然后是封闭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再后来就陷入沉思或内疚。震后的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过程,有时甚至需要20年之久。


“精神家园”的重建不是一个短期性的问题,要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机制,在落实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有许多细节,包括援助对象是否能覆盖到全部灾区;志愿者培训是否到位,是否能避免因“无心之过”而加重受灾人群的心理伤害等都是灾后重建中的重要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2 00:32 , Processed in 0.0380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