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0|回复: 0

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发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近6年的拼搏奋战,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首台机组日前正式投产发电。该项目总库容1.85亿立方米,供水8.08万人,灌溉6.62万亩,装机20.1万千瓦,年发电达8亿度。该项工程开创了堰塞坝减灾兴利、整治利用的先例,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宽级配堰塞坝防渗结构灌浆施工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学术和工程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全面提升了我国堰塞坝应急处置与国家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能力。




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导致鲁甸、巧家两县交界处发生山体垮塌,崩塌滑落的泥沙石块阻塞了牛栏江干流河道,形成了库容2.6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威胁下游沿江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险情出现后,当地在顺利完成应急抢险处置后,利用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并新建一座电站,将红石岩堰塞湖改造成集除险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水利枢纽。




通过历经近6年的科学综合整治,在所有设计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红石岩堰塞湖水利枢纽项目这一世界首例堰塞坝“应急抢险—后续处置—整治利用”一体化利用工程攻克了自然条件资料获取难、物质结构组成确定难、溃堰洪峰流量预测难、复杂环境抢险处置难、宽级配材料结构分析难、静动力性态评价难、堰塞坝设计施工难等7大难题。同时,堰塞坝经历较长历时高水位考验,渗流、变形、坝坡稳定,工程运行安全。2019年12月19日,在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顺利下闸蓄水之后,首台机组于今年顺利投产发电。




据悉,项目组依托堰塞坝开展科技研发,取得诸多具有自主产权的学术成果。“堰塞坝应急处置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获2019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还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项目成果将有力支撑科学应急抢险与减灾、统筹确保流域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效益突出。(记者李劲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3 06:19 , Processed in 0.0334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