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2|回复: 0

蔡长年:开创祖国信息论研究先河,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事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足80载的人间岁月,他用勤奋和智慧开创了祖国的信息论研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高精尖人才。如今,他的铜像永远留在了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探索科学新的殿堂。


他是蔡长年,我国电子学家、教育家,他将信息论应用于中国的现代通信事业,为中国通信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他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育事业上既出人才又出教材,为中国电信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其中有许多已成长为有名的专家、教授,成为中国电信事业的中坚力量。




在《国际名人录》中,蔡长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很满意我能在工程教育工作中作出50年以上的贡献。我深信,勤劳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必要的。”


坎坷成长路,长兄引梦人


1916年3月6日,蔡长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末。当时曾担任县衙“学幕”(师爷)的父亲蔡鑫由于体弱多病仅能在税务机关找到临时性的文牍工作,收入微薄,家里只能靠典当和借贷来维持生活。


1929年冬,蔡长年读初中,父亲离世。年仅24岁的大哥蔡昌年承担起赡养家庭以及偿还债务的重任。




1934年,蔡长年高中毕业。他同时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的电机系,均被录取。


提起对于专业的选择,蔡长年直言:“我的大哥于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他在苦学之后依靠技术发展得很顺利,使家庭经济情况由穷困转入安全。将他与我父亲的情况对比,使我决定走技术这一条路。当我选择了学习工程技术这样一条道路以后,便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自己的学业。”


蔡长年选择进入上海交大电机工程学院。深受家庭经济拮据困扰的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还考取了上海天厨味精厂厂主、实业家吴蕴初创办的清寒子弟奖学基金。


1938年5月,大学毕业的蔡长年就业于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区(湘、黔、粤、桂)长途电话工务处,从此投身抗战爱国的电信工作之中。他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在中国长途通信网的设计、安装、运转工作中作出了出色成绩。


高瞻远瞩意,开拓信息论


1945年至1946年底,蔡长年前往美国康纳尔大学进修,并在加拿大多伦多贝尔电话公司工程部任访问工程师,参与该公司的实际工程。


经过勤奋的工作和刻苦的学习,他熟悉了长途电信有关理论和最新载波设备的性能,掌握了贝尔系统的工作规范。实习中所获取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外语能力,对他后来研究通信技术帮助很大。




1947年初,蔡长年回国,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务处任处长。1949年9月,他受聘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担任副教授,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他进入天津大学担任有线电信教研室主任、电信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并开始与周炯槃和叶培大共事。


蔡长年一生高瞻远瞩,紧密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动态,及时把新理论引进教学。当时载波通信属于新技术,于是他率先在天津大学开设了载波通信课程。




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成立,他担任有线电通信工程系的系主任。1956年,他率先在国内开设《信息论》课程。在中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规划时,他建议将信息论的研究列入规划,并提出选题以应用为主。在他的建议下,北京邮电学院建立了研究信息论的科研室,招收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


1962年,他领导创建了中国信息论研究学会组织。在他及国内老一辈信息论学者的带领下,中国信息论研究队伍迅速成长,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重要的新型学科领域的空白。


1962年,蔡长年等编著的《信息论》一书出版,这是中国关于信息论的第一本专著,被当时很多高等学校选作研究生教材。它也是中国信息工作者的启蒙参考书,对中国信息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蔡长年参加并领导国家科研项目“6401”工程中的数据通信部分,研制出中国第一代1200/2400比特/秒的数据通信系统。该系统后期转至当时的邮电部507厂生产,为中国“东方红”卫星及以后的卫星监测作出了贡献。


70年代中期,他再次主导科研小组共同开发了4800比特/秒回波调制数据传输设备,作为传递地震数据的设备,交付项目委托单位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试用,在国内属首创,并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80年代,他完成邮电部重点项目“语声信号处理基本技术研究”、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语声处理基本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适应滤波理论和应用”。


由于蔡长年在现代通信科研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被授予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校“三老”拓,共筑科研情


在北京邮电大学蔡长年铜像不远处,还屹立着两个高大的形象:叶培大教授和周炯槃教授的铜像。他们被尊称为“北邮三老”。


三位教授同心协力,共同引领着北京邮电大学科研、教学发展,他们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北邮人的成长与奋斗。








三位先生是北邮高等电信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有线电信和无线电信工程系学术研究的开创者。蔡先生研究信息论,叶先生研究微波,周先生研究无线广播。三人都精于学术,专注科研事业,还共同培养研究生。学校中的大项目经常是三位教授一起敲定,再申请邮电部立项。


提起他们当年的风采,学生吴伟陵还印象深刻:“三位大师都没有架子,和我们交谈从来都是推心置腹的。他们都秉承合作共赢的态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长年和周炯槃在信息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中的交往。为了推动祖国的信息论发展,周炯槃团队和蔡长年团队的科研工作常常密切合作。两位先生对于信息论的研究生总是不分彼此,共同指导,尽心提携,毫无门户之见。


针对信息论学会的学术活动,蔡长年和周炯槃各有分工;对于投稿论文,二人总是认真严谨,多次商议审理。1988年,经过蔡长年的多年努力,他与周炯槃领导团队成功组织召开了我国第一个信息论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国际信息论专题学术讨论会(BIWIT’88),对促进我国信息论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师出高徒,关爱永流传


提起与蔡长年相处的细节,他的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是:“严谨治学,关爱学生。”


他的笔记和备课内容,彰显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乐光新回忆说:“蔡先生屋子里有十几本他在上海交大学习时的笔记,习题都是英文的,且笔记写得非常工整。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当时编写教材时,蔡先生是主导,他改稿非常认真,每一部分都极其严谨,教材的质量也高。”


蔡长年参与编写的《数据传输原理》是中国当时全面论述数据传输的第一本专著,被评为邮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学生吴伟陵说:“蔡先生备课特别认真,注解非常详细,都是小楷,工工整整。尽管一些课程他讲了很多次,但每次上课之前他还要备课,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都是每一次备课加上的。”


读蔡长年的研究生很难,他的标准很高。他要求学生一定要看原始的理论,要真正弄懂所接触的东西,而不只是道听途说;他要求学生看原版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扩大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他对研究和学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绝对给学生创造条件,最后论文的审核他会亲自过目。


蔡长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他的学生有很多都已成为专业内知名教授和学者,以从他那学到的严谨师风影响着新一代的莘莘学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6 23:26 , Processed in 0.0335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