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三章 子路篇(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Fan Chi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
The Master said, "It is, in retirement, to be sedately grave; in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to be reverently attentive; in intercourse with others, to be strictly sincere. Though a man go among rude, uncultivated tribes, these qualities may not be neglected."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夷狄④,不可弃也。”
【今译】
樊迟问怎样行仁。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注释】
①居处:指平日在家里。居:平时。
②执事:工作,做事。敬:严肃认真。
③与人:待人,交友。
④之:动词。到,去,往。夷狄:指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评点】
孔子所讲的三点,只是仁德应有的三种具体表现,并非仁的品德就只是这三个方面。孔子所提仁德三品:“居处恭”是指平日里即使一个人在家也要以礼自持,即以礼的准则自我约束,不可以随随便便,任意用事。因为道德修养归根到底是由个体内化定向定格的。为了完善自我,并不是示形于人,因此,在大庭广众面前与个人独处在家,无人监督时应该一个样。“居处恭”也就是“慎独”。
“执事敬”涉及工作态度问题。“执事”就是办事。一个人该怎样对待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这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下优劣的重要尺度。孔子提出的标准是“敬”,敬即敬业,敬业就是尽职尽责,勤劳恭谨,奋勉奉献。做一切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体现敬业精神。
“与人忠”就是全力为他人办事、为国人办事。“忠”是真心实意,为人尽已。返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慎独、敬业、“与人忠”,作为儒家德育之做人的伦理道德传统,得到世代传承。在历代志士仁人身上,这三种品德更有充分的显观,以至成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突出光彩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