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四章 宪问篇(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The Master said, "Alas! there is no one that knows me." Zi Gong said, "What do you mean by thus saying - that no one knows you?"
The Master replied, "I do not murmur against Heaven. I do not grumble against men. My studies lie low, and my penetration rises high. But there is Heaven - that knows me!"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①!”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学而上达④,知我者其天乎!”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不责备人,学些普通的天文,地理,人事等知识,进而领悟高深的,系统的宇宙本源和天人合一的哲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
【注释】
①莫我知:既“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了解我。
②何为:为何。
③尤:责怪。
④下学:学习普通知识,即天文,地理,人事等知识。上达:领悟到高深而系统的宇宙本源和天人合一的哲理。
【评点】
孔子为在天下实施仁道而周游列国,终于不为时用而回鲁国从事教育,整理古籍。生活中的人情物理,严霜烈日,坎坷坦途,孔子都经历过。他从西狩获麟,感慨“吾道穷矣!”到这次与子贡的掏心剖白,感叹仁道难以实现。“知我者,其天乎!”儒家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如何实现“相通”?其根据在于人有一颗感通宇宙生命的“心”。正是这颗心,为把自然界化育万物的“生生之德”转化成人的内在价值提供了一个先騐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使得人具有了“仁”的德性。仁者必须感通宇宙生命,体认天地万物与自己一体,与自己息息相通。如果不能感通,不能体认,则是“不仁”。正如手足虽为人体一部分,但由于手足麻木,那就感受不到,体认不到。孔子为了达到“仁”的境界,一生是“学而时习之”,从天文,地理,和人文当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终于升华而走上形而上的境界。他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挫折了却“不怨天,不尤人”的精神,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