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9|回复: 0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四编 《尽心下》(3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四编 《尽心下》(38)


第三十八章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2)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Mencius said, 'From Yao and Shun down to Tang were 500 years and more. As to Yu and Gao Yao, they saw those earliest sages, and so knew their doctrines, while Tang heard their doctrines as transmitted, and so knew them. From Tang to king Wen were 500 years and more. As to Yi Yin, and Lai Zhu, they saw Tang and knew his doctrines, while king Wen heard them as transmitted, and so knew them. From king Wen to Confucius were 500 years and more. As to Tai Gong Wang and San Yi Sheng, they saw Wen, and so knew his doctrines, while Confucius heard them as transmitted, and so knew them. From Confucius downwards until now, there are only 100 years and somewhat more. The distance in time from the sage is so far from being remote, and so very near at hand was the sage's residenc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is there no one to transmit his doctrines? Yea, is there no one to do so?'

 【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③!”

  【注释】

①莱朱:汤的贤臣。
②散宜生;文王贤臣。
③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像汤,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继承的人。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像文王,则是听说商汤之道而继承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像孔子,则是听说文王之道而继承的。从孔子到现在,一百多年,离开圣人在世的年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以后恐怕也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吧!”

  【读解】

  这是《孟子》全书收尾的一章,编《孟子》的人把这一章编在这里,是很有深意的。
  一方面,本章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五下》)的观点出发,历述过去时代那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圣贤,形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道统”。
  另一方面,孟子感叹孔子以来没有众望所归的继承者,对圣人的事业、圣贤的道统将会中断流露了深深的忧虑。但是,不知孟子有没有预见到,正是他自己,身后有一天会被人们推为圣人事业的继承者,“道统”的捍卫者。并被戴上“亚圣”的桂冠。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不就是孟子自己吗?
  孟子以后呢?那就是源远流长的儒学传统了罢!

总评

尧、舜、商汤、周文王、孔子,这些人都是孟子认为是能尽心知命的人。能尽心知命,才能是圣人。从尧、舜到商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商汤还能继承尧、舜的思想;从商汤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周文王还能继承商汤的思想;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孔子还能继承周文王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也不能不让人钦佩。然而,令孟子感到遗憾和悲哀的是,孔子去世才一百多年,就鲜有人对孔子的思想感兴趣了!孟子孤军作战,大声疾呼,爱民、保民、裕民,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用智慧而尽心知命,用诚信而平等待人,可也是鲜有人感兴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私有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殚精竭虑,人人都忘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人人都不能尽心知命了!怎么还能期望五百年后还会有圣人兴呢?确实,孔子去世后的五百年,是公元前后左右,即西汉时期,汉光武帝中兴,有董仲舒者搬出了孔、孟思想,似乎是继承了孔、孟,但实质上却是误解和歪曲了孔、孟思想,根本没有能够尽心知命!再过五百年,是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片混乱。再过五百年,是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社会亦是一片混乱。再过五百年,是元、明交接时期,亦是一片混乱。再过五百年,是清朝末年,社会亦是一片混乱。哪里有王者兴、圣人出?虽然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儒学大师”、“道学大师”,但他们依仗着封建君主政权的力量,进一步把道家、儒家思想法典化、神秘化、教条化,从而对一切进步的、唯物的思想的存在与发展起了压制和阻碍的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越到后期,这一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主义的保守、反动作用就越明显,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精神枷锁。这是人类的悲哀!
看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就要研究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解决问题;就如同研究植物一样,光研究它的枝叶花果,就永远弄不懂植物的。然而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只是从表面上研究所有这些著作,等于只是站在地面上研究植物的枝叶花果末梢,没有人去看看它的根怎么样,所以致使自《周易》以下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被一再误解和歪曲!《周易》成了占卦卜蓍的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成了封建礼教的八股文,《道德经》成了道土们的气功养身书。这亦是人类的悲哀!或者出于种种目的,或者出于能力的局限,许多人“庄严地”歪曲了历史,曲解了文明。作为后世人,我们遭受了愚弄,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地在愚弄别人。这一切的代价太沉重了,这一切都该结束了!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切,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极大曲折。长期以来,周文王、老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被人戴上了哲学家的礼帽,穿上了文人考究的长衫,吓得那些穿粗衣短袄的普通百姓以之为神,不敢接近;加之历代以咬文嚼字为生的学者文人们,把他们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对他们敬而远之。保守、死板的社会体制下的文人,大脑也变得僵化死板,失去了人类本有的灵性,加之布满四周的残酷的镇压机器,就更少有灵性了。偶有充满灵性洞察人生世界的人,也被“正人君子”们污为离经叛道,世代遭受唾责,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地心说”的攻击谩骂一样。我们要摘下那他们不应该戴的礼帽和不应该穿的长衫,让他们摆脱只会说“之乎者也”的骚人墨客的纠缠,重新走到他们本来很乐于接近并从中汲取生活智慧的平民百姓中间,恢复其普通人的原貌。将其博大深远的思想恢复其平实的表达,人们一定会很乐意很容易从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我们不该再犹豫再等待了。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活力、我们的判断力,撕破世俗的陋网,痛诋其惰性积习,找到人类驶向文明的方舟。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精神文明后,党中央在新世纪初又提出了建设公民道德规范的号召,实是要重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8年1月,七十五位身处西方学术桂冠地位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结束时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学术而且时常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和多元互补的原则,以及“以直报怨”的原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乃是全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轴心。所以孔子、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社会公理解释系统,是得到广大人民所赞同和支持的。王道依靠的是什么呢?是社会行为规范,是爱民,就是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理解释体系;有了这些,人民得到共同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公理解释——即人的行为准则,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趋同。而人民的社会行为趋同,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行为规范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有了一个价值取向标准,人人都按这个标准行为,就没有谁能够只凭自己的好恶和凭自己的实力、势力、武力行事,那么,人类社会就会逐渐走向太平。孔子依靠什么使他的学生们服从呢?就是依靠“说理”,依靠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理解释体系。《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书亦是如此,是议论、衡量、评定、评论、辨析、研究、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说理”之书,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是对人类社会公理解释、价值取向的说理,是对人类行为方式的说理,也是人类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教材。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致此, 《孟子》中英文版共十四编上传完毕,希望对每一位读者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1 06:07 , Processed in 0.0348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