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1|回复: 0

爆竹声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小时候,自从进了腊月,就扳着指头数日子,祈盼着年早点儿来到。因为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月里,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好吃好穿好玩的。
  岁末,随着春节的临近,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集镇上、村寨里,耍把戏的、扭秧歌的、舞狮子的、踩高跷的、唱大戏的,纷纷登场,热闹的很,博得乡邻们啧啧称赞,喝彩声阵阵,让人们暂时从生活的窘困与艰辛中走出来,舒展一下愁眉。而对于我们这些不识愁滋味的小孩子来说,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一串串红辣椒似的、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噼啪声响的爆竹。而最初关于爆竹的来历和传说,还是从我们村上一位躬腰驼背、鼻梁上架着一副酒瓶底般眼镜的老先生那里听来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竹竿做成火炬,燃烧时发出噼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唐代有了火药后,有人把火药装进了竹筒里,点燃后可以发出巨响。到了宋代,爆竹才改为纸制。再后来,爆竹的外层都是用红纸包裹,燃放后,红纸屑铺满地面,称为满地红,取个吉利。只是老先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述,令我们这群小孩子见到他就远远跑开。老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嘴里依旧不停地喃喃自语:"女娃儿爱花,男娃儿爱炮……”的确,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老先生那文绉绉的、没完没了的唠叨,而是给我们枯躁的生活带来无比欢乐的爆竹。
  最难忘的还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里绽放出一片片耀眼的光亮。村寨里的孩童们早早吃过年夜饭,穿着新衣裳,打着火红的灯笼,三三两两相约在一起,若是听到谁家门口的鞭炮响,便鸟雀般欢叫着奔跑过去,捡拾地上那尚未燃爆的零碎鞭炮,那种兴奋劲儿就像捡到了宝贝似的。
  捡拾回来的爆竹,有引信的拴系在一起,然后蹲下身子,叉开两腿,缩着脖颈儿,伸长手臂,用燃着的麻秸杆点燃后,捂着耳朵转身迅速跑开,真是应了“小孩子放鞭炮——又想(响)又怕(啪)”这句老话;没有引信的,就把它一层层地剥开,将火药倒出来堆积在一起,点燃后耀眼的火花一闪,“噗哧”一声响,引来众伙伴们一阵欢呼雀跃,空气中霎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燃放爆竹庆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十分重要的一种风俗习惯。小时候,尽管当时人们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过年燃放爆竹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直从大年三十燃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想必不光是为了驱逐“恶鬼邪神”,更多的还是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祈求新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好年景。只是那时的爆竹都是当地民间艺人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的,质量远不如现在的好,品种也不如现在的多。
  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在一些人口稠密的都市里,逢年过节放鞭炮已被明令禁止,只是没有了爆竹声声,节日的气氛无疑是要淡去了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8 15:31 , Processed in 0.0530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