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8|回复: 0

[生命学院]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0: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学分:1.5  学时:2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物监测是环境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水生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其任务是介绍生物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生物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污染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生物监测的定义、历史、必要性、优缺点及应用价值、了解国内外现代生物监测技术、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 生物监测的概念、历史、任务
二、 生物监测的特点
三、 监测生物及指标的选择
四、 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
五、 生物监测的发展
第二章        生物效应监测(2学时)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第二节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        水污染生物群落监测(4学时)
第一节        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浮游生物和着生生物的测定
第三节        PFU法和底栖动物的测定
第四节        指示生物和污水生物系统
第五节        生物指数
第六节        物种多样性指数
第七节        群落功能
第八节        生理生化指标
第四章        大气污染的监测(2学时)
第一节        污染症状监测法
第二节        指示植物监测法
第三节        污染物含量监测法
第四节        植物群落监测法
第五章        环境中微生物的行为和作用 (4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中存在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
第四节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六章         环境检测微生物技术(4学时)
第一节        分子水平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三节        微宇宙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四节        环境质量的微生物监测技术
第七章        环境微生物控制技术(4学时)
第一节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
第三节        水体中的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八章        现代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学时)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细胞工程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酶工程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发酵工程与环境保护
四、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监测的定义、历史、必要性、优缺点及应用价值、了解国内外现代生物监测技术、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五、教学方法
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的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交与本课程相关综述一篇。
总评成绩:平时占40%(包括态度5%,出勤25%,讨论10%)、综述文章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 王怀宇, 姚运先编著. 环境监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熊治廷编著.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94-504
3.孔繁翔主编.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137
4.黄玉瑶编著.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1:135-17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生物监测是环境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污染的基本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4 04:39 , Processed in 0.0509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