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5|回复: 0

[生命学院] 微生物学(Microbilog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微生物学(Microbilogy)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微生物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微生物有基本的认识,对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和控制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和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今后有关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基本知识;微生物的生态及与微生物有关的传染和免疫基本知识等。实验部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简单染色和鉴别染色等;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培养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基本的认识,对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和控制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和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今后有关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1学时)(了解)
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
3、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6学时)
第一节        细菌(掌握)
1、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2、细菌的细胞构造
3、细菌的繁殖
4、细菌的菌落特征
第二节        放线菌(掌握)
1、概念及形态构造
2、放线菌的繁殖
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第三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了解)
1、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2、蓝细菌
3、蛭弧菌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2学时)
第一节        酵母菌(掌握)
1、酵母的细胞构造
2、酵母的菌落特征
3、酵母的繁殖
第二节        霉菌(掌握)
1、霉菌的细胞构造及菌丝
2、霉菌的孢子
3、霉菌的菌落
第三章        病毒(2学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构造(掌握)
1、病毒粒子基本构造
2、病毒粒子的对称体制
3、病毒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方式(掌握)
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第三节         常见病毒简介(了解)
分组演讲《身边的微生物》专题(2学时)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理解)
1、碳源
2、氮源
3、能源
4、生长因子
5、无机盐
6、        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掌握)
1、化能异养型
2、化能自养型
3、光能异养型
4、光能自养型
第三节        培养基(了解和掌握)
培养基的种类(重点在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了解)(2学时)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及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4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掌握)
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2、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3、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第二节        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1、温度
2、PH值
3、氧气
第三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了解)
1、物理杀菌
2、化疗药物
第四节        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了解)
简介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几种方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理解)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
3、诱变育种
第二节        基因重组(掌握)
1、转化
2、转导
3、接合
4、基因工程
第三节        菌种保藏(了解)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了解)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理解)
1、碳素循环
2、氮素循环
3、硫素循环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
1、互生
2、共生
3、寄生
4、拮抗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4学时)
第一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掌握)
1、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2、机体的免疫
第二节        免疫学基本知识(掌握)
1、抗原
2、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1学时)(了解)
第一节        微生物分类的概念及分类系统
第二节        微生物鉴定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操作技能较强。通过实验前观看相关录象、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简单染色观察、细菌的鉴别染色、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牢固建立无菌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科学实验素质,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有关微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最后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进行讨论。
主要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灭菌锅、托盘天平、实验器皿(量筒、烧杯、漏斗、三角烧瓶、试管等)等。
实验指导书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项目一览表

四、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对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和控制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和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实验课要求学生牢固建立无菌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科学实验素质,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有关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
    为保证实验质量,实验课要求学生做到下列几点:1每次实验前必需充分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操作中的主要步骤和环节。2实验结果必须真实记录,并分析得出结论,根据接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进行讨论,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
五、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的形式。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前观看相关录象、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原理,学会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
    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的组成:理论课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课记录每次学生实验的态度、出勤及实验报告成绩,最后综合评价。
    总评成绩:平时占30%(包括态度5%,出勤5%,作业10%,实验报告1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教程》(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1、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合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微生物学案头百科》 (英文原版+中文导读),Moselio Schaeclhter 主编,导读专家:高福教授, 科学出版社, 2006年;(260.00 元)  
4、《微生物学》(第5版)(影印版) ,PRESCOTT、HARLEY、KLEIN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系列教材,闵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微生物学 》(第二版),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现代微生物学》(中科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刘志恒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2年;
9、《微生物生物技术—— 应用微生物学基础原理》 ,陈守文,喻子牛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实验教材:范秀容等编,《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农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24 13:42 , Processed in 0.037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