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运输学(Transportation)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掌握与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组织与管理、规划与评价、配制与协调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设备、设施和建设技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全面介绍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以及综合运输多式联运等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基础,简要叙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设备、设施和建设技术,并对其运输能力、组织管理、规划与评价、配制与协调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铁路运输系统: 6 学时
一、概述
二、固定设备、移动设备
三、运输工作组织
四、铁路运输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公路运输系统: 4学时
一、概述、通行能力、运输设施、
二、汽车、道路建设新技术、公路快速运输
第三章 水路运输系统: 4学时
一、概述、水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船舶与水运基础设施
二、航行安全保障技术、船舶运输组织、港口装卸工艺、水路运输现代化
第四章 航空运输系统: 4学时
一、概述、运输设备与设施
二、运输管理与空中交通管制、航空运输发展与趋势
第五章 管道运输系统: 2学时
一、概述、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矿场油气集输管道、固体物料浆体的管道运输
第六章 综合运输与多式联运: 6学时
一、概述、综合运输布局与规划
二、集装箱运输
三、多式联运、多式联运信息化
第七章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4学时
一、概述、交通设施、交通管理
二、交通设计、常规公交系统
第八章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2学时
一、概论
二、城市道路(公路、水运、铁路、航空)交通系统规划
第九章 智能运输系统: 2学时
一、绪论、定位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交通通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
二、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的评价和标准化、铁路、水路、航空智能运输系统
第十章、物流工程: 2学时
一、物流及物流工程、物流机械设备
二、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物流系统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运输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应不少5次,主要安排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章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属于考试范围;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25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阅读运输学方面名著,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或者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30%、考试占4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沈志云、邓学钧编著,《交通运输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沈志云编著,《交通运输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姚祖康、顾保南主编,《交通运输导论》,人民交通出版社
4、成耀荣编著,《综合运输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谢如鹤,《交通运输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6、武德春主编,《集装箱运输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运筹学,管理学,现代物流管理。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讨论时,每位发言者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发言内容应该与前2组发言主题相关。
2. 讨论评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