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5|回复: 0

[海洋学院] 鱼类行为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Fish Behavior)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5: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鱼类行为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Fish Behavior)  学分:2  学时:32  
课程类别:学科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海洋渔业系
曾任课教师:钱卫国(副教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学科教育选修课,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掌握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该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海洋渔业专业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鱼类行为的概念,了解鱼类行为及其实验设计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并初步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鱼类的感觉系统、鱼类行为的类型、鱼类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鱼类的游泳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鱼类的声光电行为、鱼类行为的节律特点,以及鱼类行为与渔具设计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讲解和录象教学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鱼类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手段,掌握鱼类行为产生的机理和意义,为将来学习渔具渔法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行为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鱼类行为的发展简史;鱼类行为的研究方法;鱼类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习要求:理解鱼类行为的概念、鱼类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自学:鱼类行为学的几种基本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是很关键的?
课堂案例讨论:鱼类行为学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  鱼类的感觉(4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的光感觉;鱼类的机械感觉;鱼类的化学感觉;鱼类的电磁感觉;鱼类的温度感觉。
学习要求:正确认识鱼类的各种感觉系统;理解鱼类光感觉系统和机械感觉系统的构造和相关基本概念。
自    学:鱼类感觉系统的基本情况。
课堂案例讨论:灯光渔业。
第三章  鱼类行为的类型(4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的趋光性、趋动性、趋音性、趋流性、趋化性、趋电性、趋触性、趋地性;鱼类的非条件反射;鱼类的本能;鱼类的学习能力。
学习要求:了解鱼类的各种趋性;理解鱼类非条件反射产生的机理;掌握鱼类趋光性、趋音性和趋流性产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自   学:鱼类趋光性的类型和行为。
阅   读:鱼类行为研究的相关书籍。
第四章  鱼类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4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行为与水温变化的关系;鱼类行为与盐度的关系;鱼类行为与溶解气体的关系;鱼类行为与水团海流的关系;潮汐潮流对鱼类行为的影响;鱼类行为产生的气象因素;底质水深对鱼类行为的影响;饵料敌害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学习要求:理解鱼类与环境因素的各种基本关系,学会运用鱼类行为与外界环境的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现象。
课堂案例讨论:中心渔场的寻找。
第五章  鱼类的游泳行为(2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的游泳方法;鱼类的游泳速度;鱼类游泳行为的水力学解析;鱼类游泳行为的内在生物化学因素;鱼类的垂直游泳行为。
学习要求:理解游泳速度的类型和概念;了解游泳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鱼类垂直游泳行为产生的机理。
自学:游泳速度的测量方法。
课堂案例讨论:头足类的游泳方式。
第六章  鱼类的集群行为(2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集群的定义;鱼群的内外部结构;鱼类机群行为的生物学意义;视觉、侧线和嗅觉在鱼类机群行为中的作用;鱼类集群行为的发展。
学习要求:理解鱼类集群行为的意义;了解感觉系统在鱼类集群中的作用;掌握鱼类集群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学:鱼类集群的意义和鱼群结构特征。
课堂案例讨论:沙丁鱼的集群行为。
第七章  鱼类的发光、变色、放电与发声行为(4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的发光现象和发光器官;鱼类的体色和变色行为的适应性;鱼类的放电行为;鱼类的发声行为;鱼类声光电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学习要求:理解鱼类的变色行为和机理;了解鱼类的放电行为和意义;掌握鱼类发光行为和发声行为产生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案例案例讨论:大小黄鱼的发声行为。
第八章  鱼类行为的节律性(2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游泳活动的昼夜节律性;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鱼类索饵、产卵和集群行为的昼夜节律性;鱼类发声行为的昼夜节律性;鱼类的洄游。
学习要求:理解鱼类行为节律性的几种主要表现;了解鱼类昼夜垂直移动的特点;掌握鱼类洄游的类别和机制。
自学:鱼类的洄游。
第九章 鱼类对渔具的行为(4学时)
主要内容:鱼类对纲索和网片的行为;鱼类对刺网渔具的行为;鱼类对围网渔具的行为;鱼类对拖网渔具的行为;鱼类对定置网渔具的行为;鱼类对钓渔具的行为。
学习要求:理解渔具设计与捕捞对象行为研究的意义;了解各种主要的渔具结构和基本原理。
课堂案例讨论:虾拖网渔具设计。
自学:各种渔具的主要捕捞对象。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鱼类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分析、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讨论内容应贯穿在讲课个过程中且次数应不少2次,在课程讲授将尽一半左右时进行;进行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要讨论的具体内容、具体要求进行布置;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作业和思考题,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何大仁、蔡厚才编著,《鱼类行为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阅读书目:
1. 俞文钊编著,《鱼类趋光生理》,农业出版社,1980年。
2. 茅绍廉编,《鱼类行动与捕鱼技术》,海洋出版社,1985年。
3. 赵传絪等编,《鱼类的行动》,农业出版社,1989年。
4. 夏章英编,《捕捞新技术一声光电与捕鱼》,海洋出版社,1991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有关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鱼类行为与渔具设计的关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讨论时,每位发言者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发言内容应该与前2组发言主题相关。
2. 讨论评价标准
小组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讨论时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1. 课堂前组间合作        15                1. 发言内容        70       
2. 课堂前组内合作        15                2. 发言时间掌握        30       
3. 发言内容设计        40                               
4. 发言形式设计        15                               
5. 发言时间掌握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6 09:22 , Processed in 0.0356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