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3|回复: 0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发现西太平洋超强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1: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研究员胡石建等人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次表层海洋热浪,揭示了次表层海洋热浪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影响。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发生的、离散而短周期的极端高温事件,因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近年来海洋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


传统基于海洋表面温度的研究认为,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海洋热浪强度最小的海域之一。但是,胡石建等人使用TAO/TRITON浮标阵列获取的长期、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存在很强的、独立于表层热浪的海洋热浪事件,并将其称为“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


据胡石建介绍,根据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峰值位于150米深度附近,区域平均可达5.2℃,其中部分海域平均最大强度可达8.9℃,是表层海洋热浪强度的3到6倍。次表层海洋热浪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每次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7天,具有季节变化,4至6月较强且较为频繁,而9至10月相对较弱、较少。


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成员发现,海洋表层风场辐聚导致的Ekman下降流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形成的主要机制。观测显示,海表面风场在热带西太平洋辐合导致海表暖水辐聚并以Ekman下降流形式引起暖水下沉,进而导致次表层海洋的极端异常增暖。


上300米层是金枪鱼等深海鱼的生活深度,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金枪鱼渔场。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密克罗尼西亚等海域的金枪鱼产量与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关系,发现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生或可使金枪鱼产量显著降低。


胡石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现改变了对海洋热浪的传统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记者廖洋 通讯员王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c26f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3 09:04 , Processed in 0.0349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