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翟光明: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 ...

2021-10-20 09:54| 发布者: 仙仙| 查看: 150| 评论: 0|原作者: 贺治瑞|来自: 光明日报


“党和国家的召唤,就是我前进的方向,指引着我不断攻坚克难、永不停歇。”



——翟光明






1988年12月3日,陕西长庆油田,第一口科学探索井“陕参1井”响声隆隆。



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气流挣脱大地束缚,喷涌而出,霎时映红了天空。



井场沸腾了,在场的人一起跳跃欢呼:“成了!终于成了!”开钻近11个月,得知这一喜讯的翟光明激动得心花怒放,眼角泛泪。



而就在一个月后,他组织研究选定的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历经一年多的艰难钻探,喜获工业油流,新疆吐哈油田得以发现。



“石油勘探是一项有科学根据的、冒风险的工作。”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坚信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亟待扩大国内油气产量,但石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缓慢,继续寻找新的战略资源接替区势在必行。



1986年,翟光明提出了钻探科学探索井的建议。



“一口科学探索井,可打开新篇章。”翟光明的同事高度评价他的这一探索。科学探索井的成功,展现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和新希望。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油气勘探工作者,找油贯穿了翟光明的一生。19岁那年,翟光明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系。1950年夏季,大学毕业的翟光明走进了石油勘探行业。他的第一站是大西北的第一个油田——老君庙油田,从事野外石油地质调查。



“远看像是逃难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勘探的。”以前地质勘探行业常流传着这样的调侃。西北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天昏地暗,大雪纷飞,细碎的沙石被风裹挟着打在脸上,下雨时泥沙时常浸湿半截裤管,玉米和红薯常常就是一餐……



“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必须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多为国家寻找些石油出来。”1955年2月,翟光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活的苦、身体的累从未压倒过翟光明,他鼓足了劲向前冲:白天看地面露头,丈量地质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困了就席地而卧;晚上就在篝火旁做记录。



此后多年里,翟光明的足迹遍及酒泉、四川、松辽、渤海湾、准噶尔、陕甘宁、塔里木、柴达木等全国大中盆地,先后参加和制定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和四川等地区整体勘探部署和组织实施。



但石油勘探之路怎能一帆风顺。



石油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与艰苦的条件相比,最让勘探队员们难以承受的是:打出空井。



这样的失败翟光明经常遇到。



有人问翟光明,“既然遇到过那么多次失败,就真的从没想过放弃吗?”翟光明永远都是坚定地说:“从来没有!你放弃了,那就真的是彻底失败了!搞勘探,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如今,鲐背之年的翟光明仍在坚持工作。



为什么对找油这么执着?



翟光明说:“自力更生,多产油气,贫油国的帽子给中国不是不太合适,是根本不合适!”。



“找油!找油!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当年他离开大学向大西北进发,就是带着这一信念,永不停歇。




出品:光明日报社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协



制作: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



光明日报通讯员彭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1 00:28 , Processed in 0.0650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