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人才紧缺。1949年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郑重邀请在世界各国的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当时,正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数学家华罗庚决定响应号召,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0年3月,40岁的华罗庚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归国途中,华罗庚写下《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回国后的短短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成为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为新中国的数学发展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同时,华罗庚的足迹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坚持到人民群众中、到生产一线去推广他发明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964年初,华罗庚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表达要走数学与工农业相结合道路的决心,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更在乎人民群众送给他的一个称谓——“人民数学家”。
这是华罗庚70岁时的一段讲话录音,他一直认为自学就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他始终不忘前辈的知遇之恩,并延续师风,以身作则,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在他的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华罗庚的学生陈德泉说过:“陈景润跟我说,你告诉华老,华老永远是我的老师。”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要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另一肩要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7 16:06 , Processed in 0.0504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