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回复: 0

“东方红一号”发射当天,我们终于知道干的活是为了“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9: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星星从我们头顶慢慢地飞过去了,那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啊!”马世海仰着脖子,指着天空,手从西南角划向东北角。他的眼里噙着泪,声音有些哽咽,时光仿佛回到了50年前。




20世纪60年代,我国拟定人造卫星发射规划,确定了“发射人造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相辅相成”,“先把中程导弹搞出来,作为运载工具”的思路。当时,马世海与妻子黄翠群一同在北京200厂13车间电缆组工作,原本为导弹制造电缆的他们,顺理成章地接下了火箭电缆生产的任务。


电缆线能够在火箭控制、遥测等系统间实现供电、数据传输,可谓是火箭的血管和神经。“我18岁时参加工作,干的第一个活所制造的电缆,正是‘长征一号’使用的电缆。”黄翠群回忆。




1960年,苏联忽然撤走所有技术专家,也不再继续供应航天事业需要的材料和元器件,中国决心自力更生搞研制,“长征一号”地面测发控系统的电缆网所用插头也实现了国产化。“苏联的插头又大又笨重,后来改用的国产插头,功能完全一样,但电连接器直径从接近200毫米缩短为60毫米。”这么多年过去,马世海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所有产品的技术规格。


在生产中,电缆内部的108条芯线呈螺旋排列,这头的芯线到了另一头,位置早就变了。要保证芯线两头对接位置的一致性,操作者要花大量心思去找线、对应,非常耗时间。那段日子,马世海就拿着电缆仔细琢磨芯线排列结构,反复试验下来,还真让他找到了一套芯线排列组合方案。自此,电缆加工速度和质量大幅提高,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从1968年到1970年,俩人的活干了一批又一批。“那时保密严之又严,我们知道干的是‘长征一号’,却不知道‘长征一号’要干什么。”两人回忆。直到1970年4月24日发射当天,车间突然发出通知,提醒所有人可以看卫星了。他俩才明白过来,这些年所做出来的产品就是为了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马世海清楚地记得,北京当晚的天气好极了。他镇定从容地加完班,就飞奔到大院里,和同事带着收音机守着,几十米之外的宿舍也没心思回。21点后,收音机里传出了《东方红》的音乐,他和工友仰着脖子找啊找,终于在天空中看见了一颗缓缓移动的星,它一闪一闪是夜空中最特别的那颗。


“我那会儿还是个小姑娘,高兴地在院子里又蹦又跳,我很自豪,我们那么小,就能干出这么厉害的事。”黄翠群打开话匣子:“我的父辈也是干航天的,航天事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梦最终就成了。”




卫星发射后的第二年,马世海与黄翠群加入了三线建设大军,在7105厂一直干到退休。“这一生的精力都给了航天事业,我自豪,不后悔。”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他俩认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亲身参与过这件大事,幸运之至,幸福之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4 23:06 , Processed in 0.0381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