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情,花非花
贾宝玉,贯穿《红楼梦》全书的灵魂人物,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因此他对女性的理解和尊重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大特点,并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尤其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呼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发出时,宝玉便成了贾政等人眼里的“淫魔色鬼”,这句话之所以纳罕、不合常理是因为在那个吃人的时代里女性是被人们所践踏的,对此宝玉却是尤其关注的。宝玉对女孩儿们的爱并不可排除带有其他因素在内,他自己在与贾代儒的对白中肯定了一点——色欲是人的本欲,是与生俱来的。而鲁迅先生对其评价为“昵而敬之”,“昵”为亲热之意,但在我看来他的“昵”对于他身边女孩儿们来说则为亲近关切之意,并非贾琏、贾珍之流对肉欲的渴望所能相提并论的。在宝玉的眼中女孩儿都是干净的,他视如珍宝,且认为女孩儿是山川日月之灵秀,而对于男性(包括他自己本人在内)都是批判的,他认为男性皆是“须眉浊物”。
孰不知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灵秀是贾宝玉自己本人,就他的“精秀”之处而言,无疑就是他的叛逆之处,他的叛逆是与当时“正常人”所冲突的,然而他的叛逆并不意味着他是错的。恰恰相反,他是思想的先驱,可以说他在现代社会他仍是思想先驱。在宝玉所处的时代,女性是玩物、是下等人,甚至不被当人看。而今重男轻女的思想风行,并且依旧不能排除许多男性对女性的想法是兽性的占有或是满足一时欲望的玩具。作为男性中的一员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与从前的社会相比也只是更多的人“更注意形象”了,更压抑自己罢了。现今四处可见“生男生女都一样”一类的宣传字眼,在农村更有为“两女”、“独生女”户颁发光荣证。然而这能根除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遗毒吗?事实证明,这只是指标不治本的可悲之措、无奈之举罢了,这无疑更是说明了人们重男轻女的程度之深,思想之泛滥。光荣证也实为可笑,实事求是地说,这对于大多数尚存重男轻女遗毒的人来说只是起到些许安慰(所谓的安慰即为安抚其未能得子的遗憾)——这应该就是光荣证的实质吧。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宝玉式的思想至今仍是与大多数人的思想相叛逆的,就是连好些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也难免重男轻女,泛泛而谈就是连大部分如贾政般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一样,只是在这个时代不能表露,因此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背后的思想却被藏得更深。
这些都是从古至今被雕刻了好几百年扎根于伟大中国人民的“传统”,不是么?你若是不赞成,我想那就是不尊重国情,不尊重几代领导人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其实要知道,宝玉式的叛逆思想是如此简单,这只是建立在尊重女性、把女性当人看的平等基础上而已,他之所以鄙视男性正是因为那些男性中的“正常人”没有他那非主流的“叛逆思想”。然而这个叛逆境界至今都无法真正普及,也是许多人难以从内心企及的思想高度。
宝玉之叛逆还在于对待爱情上,就宝玉对女孩儿们的爱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儿女情长的爱情即为对黛玉的爱,而另一类则为对大多数女孩儿的博爱。我看过一则对宝玉的评价为“爱博而心劳”。确实,即使是博爱,他对女孩们爱得也很深,毫不保留.
宝玉对黛玉的爱不可谓不是情比金坚,不可谓不是爱入骨髓。当初紫鹃以情辞(黛玉要回苏州永离贾府)试探宝玉时,他没多久就“死了大半个”,可见黛玉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是如此之重,他对黛玉的爱又是如此之深。而他对黛玉的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或许在贾母眼里是臭味相投,但他的叛逆使他破天荒地爆发他的感情基调——为爱大胆呼唤,痛哭潇湘馆。宝黛二人是《红楼梦》最典型的叛逆形象,他们同样反对封建制度,同样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目。且黛玉从不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双双都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爱。但他们的结局早已可知,在晴雯之死时已经暗示了他俩是不可能的,因为晴雯的外貌在人们眼中是妖艳的,她的敢怒敢言的叛逆却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因此同样叛逆黛玉虽不为奴仆却也可想而知结局是不会圆满的。当黛玉香消玉殒后,宝玉最终达成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你死了,我当和尚”,这是宝玉的一大痴病,他痴得单纯,痴得可爱,痴得有情有义。
宝玉对丫鬟们的爱则为敬爱,可以说是简单的不带有情爱色彩的喜欢。他喜欢和女孩儿们嬉戏打闹,他痛恶主仆关系的隔膜,所以他从来不以主子的身份来压下人,这点可在情节中看出——当袭人说自己要家去之时宝玉有过强留袭人的想法,终究还是觉得以主子的身份未免显得太无情,因此宝玉对于他人眼中的下等人始终是平起平坐的。但在宝玉眼里最在乎的丫鬟我认为应该是晴雯了,就是袭人也无法比拟的。当晴雯被王夫人撵出贾府时,宝玉曾对袭人抱怨“为什么单挑不出你和麝月来”。晴雯是丫鬟中最光辉的形象,她不攀高枝痛斥小红,为人坦率伶俐更不用说,或许这种共有叛逆也是宝玉把晴雯在众丫鬟中看得最重的原因吧,在晴雯西去之后最伤心的不是与她朝夕相处的袭人,而是宝玉,宝玉挥泪写下《芙蓉女儿诔》,并“泣涕念曰”,他痛恨却又无可奈何。何为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诚然这一幕悲剧在宝玉心中印得刻骨,但他只得以《芙蓉女儿诔》为这人性美好的泯灭而深悼。这就是宝玉对丫鬟们博爱的最佳“代表作”。
导致此种结局或许早已成定数,贾宝玉不愿沽名钓誉走仕途之路,还曾毫不留情地痛批过宝钗的劝告“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 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但却始终依赖仕途经济,因此他没有办法与仕途彻底撇清关系。他厌恶封建等级制度要众人不用怕自己,但他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始终处于贾母等封建思想崇尚者之下,因此尽管他思想放荡,在长辈面前却无由约束自己,终究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最终的抉择不仅是因为黛玉,也是为了脱离封建大家庭的禁锢。
或许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黛玉等人的存在他会毫无眷恋地选择出家,若是没有女性的存在他绝对不会苟活于世。但是他的思想觉悟只能是一缕曙光而已,终是难以战胜大部分黑暗的,他不愿从属黑暗,不愿被黑暗的世俗所玷污,彼时的他只有选择逃避,终是做了可料的抉择——遁入空门以保护自己的身心,这对于所有读者来说或许感到的是一种悲哀,对于他来说却也是无奈之举,然而此举又无疑是他理想的归宿,叛逆思想的升华!
文/清风qq:1019952033
页:
[1]